5 存在主义文学.ppt

  1.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5 存在主义文学

* * 后现代主义文学 一、产生 后工业化(晚期资本主义)、结构主义、解构主义 二、特征 1、削平深度、走向平面;2、颠覆体裁、解构形式;3、元小说与元叙述;4、宇宙意识与迷宫模式;5、膨胀话语、置换数码;6、毁灭性创造与裂变性重组。 “人类为了表现自己而寻找符号,事实上,表现就是符号”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区别 现代主义文学诸流派在否定19世纪之前的西方文学传统的同时,努力试图从自我立场出发,对世界作出有深度的意义解释;在艺术形式上则在颠覆传统美学原则的同时,努力形成自己鲜明、一致的艺术风格。后现代主义文学则“消解”文本的深度思想意义,在不同观念的混置和渗透中否定文本的确定主题或主旨,形式上则完全模糊了各种文体之间、乃至艺术与非艺术之间的界限,文本的“结构”呈开放性的、不确定性的状态,不仅被归在同一流派之下的创作不再具有统一的风格,即使是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也常常显示出极为不一致的特点。 20世纪后半叶西方文学的主要倾向 一、具有明显后现代主义特征的文学。 二、继承、借鉴现代主义文学的艺术资源,进一步作出新的艺术探索,探讨和表现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文学。 三、创作上仍具有现实主义倾向,但在不同程度上接受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艺术实践的许多兼收并蓄的作家。 存在主义文学 存在主义思潮 最初作为哲学概念的存在主义,可追溯到丹麦哲学家克尔凯戈尔,他主张哲学应该研究个体的存在,并把对上帝的信仰作为人的存在的最终境地,从而奠定了宗教存在主义思想体系。1925年前后,法国哲学家兼作家马塞尔把克尔凯戈尔的思想引入法国,创立了基督教存在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法国文坛又产生了以萨特为代表的无神论存在主义,这就是通常所谓的存在主义思潮。 萨特 法国著名哲学家、作家和社会活动家。 法国存在主义哲学、文学的代表人物。 “萨特现象”是1942-1946年间文学史上的重大事件。 196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萨特的创作观 1、文学首先是对他人的关系,是交流 “作者和读者共同使这个具体而又是想象的、作为精神作品的具体对象涌现出来,任何艺术都不可能不为别人或没有别人参与。” 2、自由是其写作的首要原则 努力表现处境中的人,通过小说给人物行动和说话的自由,给读者想象的自由 3、否定的哲学精神 否定决定了超越、摆脱自我、摆脱世界的精神。否定自身、过去、自然。 4、提倡真实的文学 1943年萨特发表的《存在与虚无》(1943)以及后来发表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1946)和《辩证理性批判》(1960 )等哲学著作,系统完整地阐述了自己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萨特存在主义哲学主要观点: 1、“存在先于本质”。在萨特看来人像一粒种子偶然地飘落到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本质可言,只有存在着,要想确立自己的本质必须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证明。人不是别的东西,而仅仅是他自己行动的结果。 2、“自由选择”。上帝死了,人在这个世界上是自由的,人的行动选择是自由的。这是因为人的选择既没有任何先天模式,没有上帝的指导,也不能凭借别人的判断,人是自己行动的惟一指令者,但是人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3、世界是荒诞的”。人偶然地来到了这个世界上,面对着瞬息万变、没有理性、没有秩序、纯粹偶然的、混乱的、不合理的客观外界,人感到处处受到限制、阻碍。 主要作品 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1943)、《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1945)、《辩证理论批判》(1960)等。 文学著作:中篇小说《恶心》(1938)、短篇小说《墙》(1937)、长篇小说《自由之路》(1945—1949)等; 戏剧作品:《苍蝇》(1943)、《禁闭》(1944)、《死无葬身之地》(1947)、《恭顺的妓女》(1947)等; 文学理论代表作:《什么是文学》 《墙》 小说揭示了“荒诞”的主题。生与死只有一“墙”之隔,但却是意义和虚无的界限。要超越这堵墙,既是困难的,又是容易的,全凭荒诞的“偶然”。 伊比塔的自由是建立在不可靠的“偶然”之上的。 伊比塔最后的狂笑声,是对世界的荒诞和人生的无奈发出的笑声,具有直刺人心的力量。 《恶心》 萨特最重要的哲理小说,艺术形式为日记体、自叙体。 青年史学家洛根丁要写一部关于18世纪法国冒险家德·洛勒旁侯爵的历史,来到小城收集资料,小说就由他在贝维尔市约一个月的经历构成。 洛根丁渐渐忘了他的过去,陷入一种古怪的、难以言说的现实之中,生活丧失了意义:墙壁、花园、咖啡馆都沉浸在一种恶心感之中。 “恶心”这种纯生理和心理感觉实际上成为表述人的存在、内心感觉和现实空间之间关系的一个哲学概念。 一方面,“恶心”是对“自在存在”的感受,说明外部世界是荒诞的,与人的主体存在格格不入。 另一方面,“恶心”标志着醒悟的开端,是一种获得“本质”的过程。 《禁闭》 场景:地狱之中“一间

文档评论(0)

erfg4e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