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言文复习(二)
新大纲中列出了“常见文言实词” 120个 一是结合教材和查阅古汉语词典,弄清所列每个实词的基本含义 二是根据上下文,即词的语言环境和语言结构确定词义,要掌握“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1.联系教材 判断正误: 例1.讽帝大征四方奇技 讽:劝告 明确: “讽”字见《邹忌讽齐王纳谏》,可推知解释正确。 2.分析语法 例2.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樵:打柴。 樵”作动词“取”的宾语是名词,解释成动词“打柴”错误。 (1)出现在主语或宾语位置的词语应为名词,如果解释成动词就是错的。 2.分析语法 例3.善才绳之。绳:捆绑。 “绳”是名词,用在“之”字前,要活用作动词,解释为“捆绑”正确。 2.分析语法 例6.凡吏于土者。吏:官吏。 名词和介宾短语搭配,要活用作动词,“吏”应是动词“做官”。 例7.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东:向东。 方位词“东”用在“而”后,活用作动词“向东”。 2.分析语法 (2)名词用在“之”字前、用在“所”字后、用在副词后、用在介宾短语前、用在“而”字后(除并列关系)要解释为动词。 (3)两个名词连用,其中一个要解释为动词,通常是指第一个字。 例8.尘土积三尺,雨雪,泥没股。 雨雪:下雪。(2001年春季)“雨雪”是两个名词连用,“雨”活用作动词,“雨雪”即“下雪”。 (4)名词活用作状语。 例9.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事”作为名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后面接了宾语“之”,因此它活用了,即“名词活用为动词”。 “兄”处在主谓之间,是状语,而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能直接充当状语的,因此它也活用了,即所谓的“名词活用作状语”。 (5)使动和意动用法 例10.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天下苦秦久矣;“苦”是形容词。 句1中的“苦”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后面接了宾语“其心志”。我们知道,形容词是可以充当谓语的,如“江水绿了”、“枫叶红了”,但前提是后面不能接宾语。因此可以肯定它活用了,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可以理解为“使其心志苦”。 句2中的“苦”情况和1句相同,因此它也活用了,可以理解为“以秦为苦”,或“苦于秦”,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当然,从方便翻译的角度来说,上述两个“苦”也可分别翻译为“折磨”和“仇恨”,但从用法上来说要仔细加以区分。 (三)利用构词特点 例11.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将:搀扶。 “扶”与“将”是同义复词,都是“搀扶”之意,解释正确。 例1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出:出去。 “出入”在句中是偏义复词,“出”是衬字,无意义,解释为“出去”错误。 (二)文言虚词 1.对照教材例句区别用法 例1. 而下(江)熔于狱;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后句出自杜牧的《阿房宫赋》,“于”字作介词,与“秦”构成介词短语,作“来”字的状语(补语),可译为“到”;将此用法和意义套用到前句中,完全说得通,由此推知二者意义和用法相同。 2.分析虚词语法特点 (1)“以”字前后是动词性(形容词性)词语或短语,“以”是连词;“以”字后面是名词性词语或短语,“以”是介词。 例2. 吾将以身死白之; 险以远,则至者 少。? 前句“以”字后的“身死”是名词性结构,组成介宾短语做“白”的状语,“以”在句中是介词。后句“以”字前后的“险”和“远”都是形容词,“以”在句中是连词,两句“以”字用法不同。 例3. 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杀我立尽。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两个“以”字都是介词,前句搭配的“百骑”是“人”,后句搭配的“钟磬”是“物”,由不同类推出意义不同。 例4.遣使约降于燕。 故内惑于郑袖。 前句“于”字后面的“燕”是国名,后句“于”字后面的“郑袖”是人名,类别不同。“于”在前句中相当于“到”,在后句中相当于“被”,意义不同。 (2)“以”或“于”两字常和后面的名词性结构组成介宾短语,搭配对象类别不同,“以”或“于”字用法也不同。 例5.岂可谓登山者不知海之深,入海者不知山之高哉? 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前句“之”用在名词“海”和形容词“深”之间,后句“之”用在名词“李渤”和形容词“陋”之间,用法相同。 例6. 不知太子之死也。 从容受死之意。 前句“之”字用在名词“太子”和动词“死”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后句“之”字用在动词性结构“从容受死”和名词“意”之间,是助词“的”,两句用法不同。 (3)“之”字前后分别是名词和动词(或形容词),“之”是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之”字前后是动词性(或形容词性)结构和名词,“之”是助词,译为“的”。 例7:吾欲之南海。 郑商人玄高将市于周,遇之。 句1中“之”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后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