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标准》的 “另类”解读.ppt

  1. 1、本文档共10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数学课程标准》的 “另类”解读

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郑毓信 (2013) 简介 1965年毕业于江苏师范学院数学系,曾在中学长期任教。1981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南京大学哲学系。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1992)。 主要研究领域:数学哲学;科学哲学;数学教育与科学教育。 已出版著作30部,发表论文300多篇。 近几年的演讲题目 2008:有效的教学,开放的教学; 2009:走进数学思维; 2010:课改背景下的教师专业成长; 2011:数学教学研究:问题与案例; 2012:数学教师的三项“基本功”。 2013:数学课程标准(2011)的“另类解读” 今年的变化 一个难得的聚会:“未来10年中国数学教育展望”研讨会(2013, 6,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相关的报道:“‘未来十年中国数学教育展望’研讨会感想2” /s/blog_719cd46a0101eb58.html 相关报道 “近十年中国数学教育的大事就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从一开始就有争论,在课标颁布后的几年就启动了修订工作就是例证,但是争论更是不断,代表人物分别是:刘坚教授,史宁中教授,郑毓信教授,在本次会议上,这三人第一次见面了,也不知道是组织者的有心安排还是无意为之,他们三人演讲的顺序是,15日上午史宁中,下午刘坚,郑毓信,而且刘郑是一前一后 “史教授讲了在新课标下未来十年中国数学教育应该如何走,刘坚教授则是用数据作证据,证明课改是如何的正确,批评是如何没有道理,他制定的诸如“小树长高了”,“一百万有多大”是多么的好,多么的不应该删去。而郑教授则是从质疑的角度对新旧课标进行解读, “他不停的说,刘坚,我问你一个问题,刘坚,我问你一个问题,史校长,我问你一个问题,史校长,我再问你一个问题,特别是郑教授对新课标的“四基”提出质疑时,可以说句句有理,字字如针,尖锐而有逻辑。我们一线老师听来,会对许多问题有了答案的。” 另外几段文字 学术上的争论,是只对事不对人的,这样的高端论坛上的争论是其他任何场合都不会有的。郑教授说,学术就应该争鸣的,而争鸣的最好的方法就是面对面,哪怕拍桌子砸橙子。 很多老师认为这样的会议我听不懂,他们感兴趣的是名师的现场教学。……我希望我们一线老师多去现场听听大师们的声音,也许他们的一句话,能解开困绕你多年的问题;也许他的一个做法,能让你豁然开朗;也许他们的一个建议,能指明你的方向。 其实,我们作为一线老师,更有话语权,我们从课堂中来,我们知道教育,知道教学,我们是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对专家们理论层面上的讨论和争论,我们更加有判断力。而专家也需要我们实践层面上的感想。 一、 如何看待数学课程改革? 基本立场之一:有批判不等于全盘否定;新一轮课程改革确实也有不小的成绩。 相关的思考:什么是课改以来最重要的进步? 相关的论述 “新课程实施以来,……涌现出了一批有理想并勇于改革实践的教师和校长,这在课改前是不可想象的。”(刘利民) 什么是新一代优秀教师的主要特征? 应有的质疑:一个永远走在“最前面”的教师是否就是真正的优秀教师? 来自一线教师的启示(1) 陈士文、周建军(扬州育才小学),“关于‘数学是什么’的思考”,《小学教学研究》,2012年第11期 背景:为了弄清“数学是什么?”这两位老师阅读了不少的文章和专著;由于相关的论点和说法并不一致,他们最终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不想再摘了,摘多了,可能会应了法国数学家韦伊的话:‘数学的特别之处,就是它不能为非数学家所理解。’ “我们要思考!我们不是数学家,我们是数学教育工作者,我们是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那么,小学数学是什么?小学数学教育是什么? “应该明白了,我们不是从数学家的角度为数学定义,而是为小学数学,为小学数学教育,为了小学生享受数学教育。” 他们并以这样一段话结束了自己的文章:“我们在继续思考,数学是什么?小学数学是什么?小学数学教育是什么?” 来自一线教师的启示(2) 刘发建,“思想含量来自独立思考”,《人民教育》,2010年第8期 “其实,……孕育‘独立思考’的土壤,就是生活,就是日常教学,就是每天的课堂,就是和孩子们的每一句真实的对话。一个教师不一定要成名成家,但一定要学会独立思考,这是一个知识分子的全部尊严所在。” “从某种角度讲,我的课堂有那么一点闪亮的思想,就是因为我远离了那些‘专业比赛’,剔除了一些权威思想的干扰和传统思维的束缚,长期扎根于日常实践的田野式生长,保持了最为可贵的独立性。” “我之所以要强调这些有‘思想含量’的课是家常课,因为只有家常课,才是我们教师独立思考的最佳土壤 结论 优秀的一线教师一定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不应迷信专家,更不应盲目地去追随潮流。 聚焦数学教育(1) [例1] 课堂上学生的座位究竟应当排成传统的一行行,还是一个个小圈? [例2] 课堂上的“问题”究竟

文档评论(0)

guoxiachuanyu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