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视障者在台北市空间中的移动经验
視障者在臺北市空間中的移動經驗 ˙93 ˙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特殊教育學報,民 101 ,36 期,頁 93 -114
視障者在臺北市空間中的移動經驗
蘇怡帆 黃國晏
國立臺灣大學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特殊教育學系
畢恆達
國立臺灣大學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摘要
視障者在城市中的移動經驗,受到個人身體特質、科技輔具、社會關係、空間規劃與
設計等因素之相互作用而得以實踐。本研究以臺北市為研究場域,訪談九位性別、視障狀
況不同的視障者,並輔以身心障礙統計、相關法規與媒體報導等二手文本之分析,冀望能
夠看見視障者身體的多元樣貌、視障者空間移動的策略與能動性,以及他們的身體認同與
抵抗。研究指出來自公共空間環境的限制主要在於空間訊息以視覺為主,造成視障者取得
空間訊息的困境;而社會的對應與控管策略,未能體察視障者的身心處境與個體差異,也
為視障者在空間中移動帶而困難。接著,特別以公車與捷運此兩種主要大眾交通工具為例,
說明視障者因應環境限制的回應策略。最後,則針對視障者空間移動的獨立性與公共性,
以及視障者的公民能力與權益,進行討論。
關鍵字:視覺障礙者、空間移動、空間認知、定向行動
˙94 ˙ 特殊教育學報
活經驗),就必須先問在什麼特定的時空脈
壹、緒論 絡下,什麼樣的身體被放置在空間需求的
主流位置。經由這個問題,才能看見生物
既有探究視障者身體能力與空間經驗 性的身體與純粹的地理空間,如何透過社
的研究,多透過系統的角度,解釋視障者 會實踐,轉變為社會性的身體與社會性空
擁有的認知空間能力。然而當研究者從視 間。
障朋友分享各式各樣應對環境問題的生存 本研究以臺北市為田野,因為臺北市
策略時發現,「身體能力」會因個人視覺使 是視障教育與工作資源最豐富的區域,同
用的狀況、個性特質、性別、家庭與環境 時也是無障礙政策最普及的地方。並試圖
的支持度以及社會經濟條件而有不同。例 從視障者的經驗出發,藉由他們生動的描
如下雨天的時候,明眼人沒有傘不能走, 述,從中看見視障者空間移動經驗如何從
可是有些視障者有傘反而不好走。許多因 個人的、社會的、經濟的、歷史的各種世
為視網膜病變而逐漸失去視力的視障者, 界,相互連繫與影響視障者對於自己移動
會共同經歷一段太陽下山就不願出門的經 與居住生活的期待。
驗。因此,視覺障礙會帶給視障者不同的
地理經驗與生命經歷。 貳、文獻探討
當視障者的身體在公共空間中移動
時,「視障者」的外在形象與自我理解,在 本研究依序以失能醫療模型(medical
移動的公共空間中,建構一種屬於視障者 model of disability) 、失能社會模型(social
的特殊身體處境。比如研究者聽聞一位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