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曲径通幽 柳暗花明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曲径通幽 柳暗花明
——浅谈文章尺水兴波的技巧
刘家丹
摘要: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怎样使文章情节波澜起伏、摇曳生姿,从而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以期能给读者带来启示。
关键词:文章情节;尺水兴波;技巧
清代的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过“文似看山不喜平”、“文须错综见意,曲折生姿”,由此而知,“曲”是使文章结构精巧的重要特征之一。一篇文章,初看开头,便知结尾的平铺直叙式,就如无浪平湖,让人索然无味。倘若在情节的铺陈上做到一波三折,定能吸引读者眼球,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怎样才能使情节波澜起伏,摇曳生姿呢?
一、开头设悬扣心弦
悬念在行文中如一块磁石,具有神奇的引力。清代戏剧家李渔就悬念曾有这样的阐述:悬念就是叫人揣摩下文,不知此事如何?让读者对叙述的人物和事件的动态表示强烈期待和关切的心理状态,是一种高明的艺术手段。若在文章的开头就提出问题、摆出矛盾、设置悬疑,即可以勾起读者寻根问底的兴趣,使文章达到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效果。
如七年级人教版阅读篇目《羚羊木雕》,这篇文章围绕羚羊木雕讲述我和万芳的友谊,以此含蓄批评父母的重财轻义,呼吁父母要理解孩子、尊重孩子。文章首先就以妈妈的一句问话开头“那只羚羊哪儿去啦?”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而且是“突然”追问我羚羊木雕的下落,让开头气氛就如此紧张,就一下就揪住了读者的心,不禁想知道那只羚羊木雕究竟是什么?它到底去哪?为什么不见让妈妈这样惊慌、着急?开头设悬,就让我们读者迫切的想读下去,寻找答案,解开疑问,很好的避免了平铺直叙,也达到了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二、巧设误会掀波澜
古人云:“人贵直,文贵曲。”平铺直叙是为文之大忌,而要让文章起伏跌宕,扣人心弦,巧设误会不失是一种好方法。
误会是一种现象、一种行为、一件事情被作品人物看成另一种现象、行为、事情,从相反的方向加以理解而产生的。可以激化文章中人物的矛盾,掀起波澜,不断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来展示人物性格、事件性质。
如《驿路梨花》:讲述了哈尼小姑娘学雷锋,甘当无名英雄,热心帮助有困难的过路人的事迹。
在内容的铺陈中就是反复运用误会法:第一次是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小茅屋的主人,是误会;第二次是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梨花,又是误会。原来梨花已嫁到山那边去了。由于巧设误会,悬念叠出,使文章回环曲折,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三、抑扬反差显主题
欲扬先抑,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这是使情节达到跌宕起伏的又一好方法。
如:《阿长与山海经》通过对长妈妈的一些生活片段的回忆,寄托我对长妈妈的感激、怀恋之情。但文章前半部分作者以大量的笔墨写我如何讨厌阿长:谋害隐鼠、切切察察、爱告我的状睡觉摆“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让我去做那些烦琐之至,至今想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讲长毛的故事,这些是抑笔,后部分因为她为我买渴慕已久的《山海经》,对于这本书,谁也不肯真实的回答我,只有不识字的阿长主动来问我,并把我的心愿一直挂在心上,想方设法为我买来了。于是我对阿长产生佩服和敬意。作者的情感由抑到扬,突出主题。就很好的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读来波澜起伏。
四、前伏后应消疑虑
伏笔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可以理解为前段文章为后段文章埋伏线索,也可以理解为上文对下文的暗示,一般前有伏笔后有照应。它的好处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
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中也多次使用了伏笔,暗示了文中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可能将不久于人世。比如文章开头“我”回忆去医院看望爸爸时,爸爸曾说:“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这是一处伏笔。又如当毕业典礼的钟声响起后,我突然又想到妈妈、爸爸,并疑惑“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是在暗示妈妈对爸爸的病情很了解,在知道他将去世时心中的悲痛。而毕业典礼结束后,“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赶回家去,这恐怕是一种预感,在文中也成为爸爸即将离开人世的伏笔。至于写她进家门以后看到“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子”,从起笔到落笔,处处有伏笔,???事有照应,使文章读来哀而不伤,情节错落有致。
写作有法可循,但文无定法。如果这些方法我们能善于学习、反复体会、巧妙运用。我们的文章情节就能波澜起伏、摇曳生姿,勾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了。
作者单位:湖北省公安县埠河中学
邮政编码:434302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