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到生活中去当前小学品德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策略.doc

到生活中去当前小学品德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策略.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到生活中去当前小学品德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策略

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当前小学品德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策略承载着生活德育理念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已经走过了六个年头。在回归生活的道路上,她又走了多远的距离呢?每一位关心新品德课程发展的人都会在内心发问。诚然,新品德课程针对陈垢积弊所倡导的人性化道德、生活化教育,给我们带来许多观念上的冲击,也确实使实践产生了种种改变,但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也显而易见。所以,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是,我们需要对这些改变进行评估,并围绕评估结果明晰下一步的行动策略。 根据笔者多年对许多学校品德课程实施现状的观察,品德课程运行质态堪忧,大约呈现以下几种“生态”:1、“流水作业”式:依据教材给出的环节按部就班实施,有“任务意识”,但很少能够根据本班学生实际生成新的教学对话主题。2、文本讲读式:根据话题讲读评论,教师问得多,学生问得少,有些活动环节因为动静大、操作不方便被省略了。3、文本填充式:充分利用教材留白,以练代讲,打发时间。4、随心所欲式:由品德课话题生发开来,天马行空,东拉西扯。5、课内完成式:高度依赖课堂,没有课前、课后的活动,课堂虽然有活动,但课堂生活与学生实际生活世界大相径庭,知性德育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这些问题的存在有许多深层次的原因,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对于品德课程回归生活实施策略的不明晰。笔者以为,当前小学品德课程实施只需要让教师研究和掌握两大基本策略: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策略之一:从生活中来 品德形成的过程分内化和外化两个阶段,“从生活中来”是实现品德内化的有效策略。 1.挖掘“在场因素”,引发生活话题 所谓“在场因素”是指与孩子生活直接相关的因素。不同的教师对“直接相关”这一关键词有不同的解读。有人觉得教材已经本着回归生活的理念,设计了符合儿童生活特点的话题,我们无需再动脑筋,只管“照章办事”即可。这种认识是有失偏颇的。事实上,纵览教材,我们就会发现,教材的话题引入存在三种情形:(1)即学即用型:可以拿来就用的。如《祝你生日快乐》、《自画像》(苏教、中图版。下同)等。(2)因地制宜型:需要根据已有话题,结合本班、本校、本地实际,作出适当调整,使其更有针对性。如《擦亮眼睛》、《逛商场》等。笔者在教学《我们的合作》一课时,就从本班学生刚刚参与的广播操比赛说起,再拓展到更多生活中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的事情,让孩子们获得感性生活经验:“世界上许多事情,只有合作才能成功。”(3)自主创生型:高年级教材涉及到许多与儿童生活距离较远的社会、历史、地理知识,教材很难设计出普适的话题,需要教师自己去开掘。如《南湖游船》、《感受村民选举》等。笔者教学《我是共和国的公民》,先让孩子讨论扬州刚发生的一则新闻:许多人目睹一起交通事故,只有两个孩子坚持等候110警车到来给作证明。小公民的责任感让人敬佩!这一话题在一开始就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影响着他们的道德选择。 2.透视“生活事件”,激发生活思考 儿童生命的道德成长是在不断的生活中进行的,而生活是一个个“生活事件”的连缀。引导学生透视“生活事件”是品德教师实施教学的主要策略之一。但“生活事件”的透视过程表面化是当前品德教学存在的明显问题。《我是共和国的公民》一课设计了一则“小辩论”:刘小明的妈妈因为工作忙,考虑孩子安全等因素,便将小明反锁在家里,此举是否侵犯了小明的人身自由权。不少老师在教学时因为没有深入钻研教材,无意中将辩题偷换为“锁还是不锁”,纠缠于“锁在家里还会带来安全问题”等话题,实际这与辩题并无多少关联。事实上,这一辩题情理交织!抓住情与理这两条线,脉络自然分明,思维自然清晰。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紧扣“是否侵权”深入辨析,循“情”理解母亲一番苦心,按“理”懂得法律赋予人权,“情”“理”交锋后,再寻求合法的解决途径。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权利意识得到增强。 透视“生活事件”,不仅需要对教材的深入解读,还要求我们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话题类可以组织讨论,故事类可以进行感悟,观点类可以开展辨析,情景类还可以进行表演。等等。 3.形成“共同遭遇”,强化生活体验 著名学者刘惊铎认为:“体验是道德的本体,道德体验是有魅力的道德教育,道德体验就是回归道德教育真谛的道德教育。”品德教材将这一命题演绎得十分精彩,《自画像》、《坐立走 有精神》、《我不耍赖皮》等课中的许多道德体验活动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在课程实施中,体验活动走过场的现象普遍存在,其教育价值没有得到真正地实现。 笔者教学《我不耍赖皮》第一部分“游戏为什么玩不下去了”,曾经尝试过两种不同的设计。一是按照教材要求引导学生回忆:游戏中有没有玩不下去的情况?为什么玩不下去?有学生举手发言,再根据发言归纳。二是师生共同游戏,下了盘五子棋。我故意一再犯规,“屡教不改”,引起公愤。学生告诉我:游戏有玩法,生活有规则!数月后,《

文档评论(0)

pangzilv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