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飞秒激光双光子聚合特征尺度的研究
李焱,亓凰杰,谭登峰,刘走勇,扬宏,龚旗煌
北京太学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100871
更小的特征尺度一直是飞秒激光双光子聚合追求的目标.人们进行了大量研究。
对经常使用的SER500树脂,人们获得了120rim的特征尺度1,通过掺入淬灭剂2,
又将特征尺度降到65rim。如果不掺入淬灭剂,用SCR500实现双光子聚台.其最小
特征尺度可以降到多少?本文通过提高扫描速度和采用二次聚合.将特征尺度降到
25rim以下。
组成聚合结构的单个体积元的尺寸,可以直观反映取光子聚合的特征尺度。但是,
当体积元太小时.它们很难在后处理的过程中保留下来,也很难铡试和表征。所以,
现在一般采用制备悬空聚合线条的方法来研究特征尺度。飞秒激光扫描线条的过程
中.在其它制各参数不变的条件下.扫描速度越快,单位距离上叠加的体积元越少,
扫描得到的线条就越细。支撑线条的两个较
大聚合结构靠得越近,允许的最快极限速度
越高,得到的线条的特征尺度越小。我们用
76MHz,120fs的激光脉冲,得到了特征尺度
小于25rim的细线(图1),这个分辨率远远
超过了以前报道的结果。这是由于在两个相
互靠近的平行聚合结构之间,没有完全聚合
的聚合物通过再次聚合.从而可以使用更小
圈I.高速扫描制备的聚合
的能量和更快的速度。图I中的功率为
35m
w,扫描迷度为600ttm/s。
通常在已经聚合的结构周围,会存在没有完全聚合的部分.这部分在后续显影等
22l
过程中会被清洗掉而不显示出来。但是.当两个聚合结构足够接近时,这些未完全聚
合的部分会由于再次光照而互相加强.通过二次聚合完成低聚物向固体高聚物的转
变。当有激光扫描这些区域时,可以采用{|t/d,的能量或轻快的速度就可以引发二次聚
合,从而得到特征尺度更小的聚合线条。即使没有额外的激光扫描这些区域。制各第
二个支撑结构时,激光焦点的边缘部分也会增强附近的结构周围的未完全聚合的部
分.将两个支撑结构中间的空隙连
接起来。由于激光能量变化和周围
抖动以及清洗过程中引起的收缩
等原因.连接区只有部分聚合物的
强度足够人而保存下来.形成柬状
结构(图2)。图2中的激光功率
为40mW。当两个支撑的矩形结
构的间距大于900hm时(Sl和S2
区),间隙很干净,没有多余的结
构。而当问距降到750hm以下(S3
区),中间出现了二次聚合产生的
图2.二次聚合产生的聚合线
聚合线束。线条的特征尺度可以达
到35nm。
我们利用二次聚合制备了纳米针尖。在两个支撑结构的相对边制各一些周期性
突起.当这些突起相互接近
时.由于二次聚合产生连接
两个突起的细线。当距离报
近时,线条比较粗,会一直
保存F来。距离逐步增加后.
这些细线靠近突起的两端
图3二次聚台产生的纳米针尖
222
较粗,而中间部分较细。在后处理中线条会从中间断开形成纳米针尖。图3是突起
相距800nm时产生的一系列纳米针尖及其放火图。
本文在两个相距较近的聚合结构之间通过提高扫描速度平¨采用二次聚合,将特征
尺度降到25nm以下,这种方法将可以川米制备高精度三维纳米聚合结构。
参考丈献:
featuresforfunctionalmicro·
1.S.Kawata,H.B.Sun,T.Tanaka,andK.Takada,“Finer
41
devices,”Nature2,697--698(200I).
on resolutionin
2.K.Takada,H.B.Sun,andS.Kawata,“Thestudyspatial two—photo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