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史学传统与史官文化.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三节史学传统与史官文化

董狐是春秋时晋国的史官。当时晋灵公暴虐无道, 不但聚敛民财且任意残害臣民,执政大臣赵盾多次劝谏,他不但不听,反而蓄意杀害。他派人刺杀未遂后,接着又在宴会伏兵击杀,也没有成功,赵盾不得已被迫出逃。当逃到边境时,听说晋灵公已被其族弟赵穿杀死,于是返回晋都继续执政。 董狐以“赵盾弒其君”记载此事,以示笔伐。赵盾解释说灵公是赵穿杀的,不是他杀的。董狐说:“你身为执政大臣,逃亡未离国境,回到朝中不讨伐弒君乱臣,如果说这件事与你无关,谁会相信呢?” 当时史官的“书法”是依礼义记载的,从各种迹象显示赵盾不但与弒君脱不了关系,且身为执政大臣不讨伐弒君乱臣,也不合乎礼义的原则,故董狐定以弒君之罪。对此,孔子大加赞扬,认为董狐是古代的良史。 这种“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为后世正直的史官坚持不懈的继承下来。 * * 第三节 史学传统与史官文化 主讲人:王传瑞 组成员:李永明 佘定鹏 王传瑞 2011年4月22日 【史学】 史学是人文学科的基础,是一门将人类集体记忆系统化、符号化的学科。人类的历史已经有数百万年,但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只有几千年。人类学会用文字记载自己的历史,划开了文明与野蛮蒙昧的第一条分界线。如今,任何一个能够在地球上立足的民族国家,都有自己的成文历史。 【史学的发生】 史学的发生可以追溯到文字产生之前。人类遇到困难,逐渐有了类似“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和“察往以知来”的认识,肯定保存历史知识是一件重大的事情。当时文字尚未产生,只好凭记忆和口传,保存一些重要的事实。最初对历史知识的要求比较单纯,能记住一些要点就行了,所以记忆和口传是能够胜任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专门记录往事的史官。中国古代文献记载,最早的史官由盲人担任,称为“瞽史”。盲人的听力和记忆力比普通人强,适宜讲述故事。在没有文字,或已有文字而书写条件十分困难的时候,要想保存历史事件的具体情节,利用盲人这一特长是自然的选择。远古时期的历史传说能流传下来,应归功于瞽史的作用。瞽史所保存的历史故事的主要情节或纲目,后经笔录下来,就成为“瞽史之纪”。在西方,史学导源于古希腊。而古希腊最早的史料,出自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荷马也是一个盲人。在这方面,不同的文明是相似的。 史学的本质属性之一是关心未来,关心人类社会的历史前途。中国先民对于过往与未来的关系,很早就产生了一种朴素的辩证认识,即“彰往而察来”(《易·系辞下》)。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史学思想的源泉之一。司马迁著《史记》,继承和发展了这个思想,提出了“述往事,思来者”的撰述宗旨,即叙述过去的史事是为了使将来的人读其书而有所思。《汉书·司马迁传》颜注谓:“令将来之人,见己志也。”是深得太史公之意的。司马迁之志是什么呢?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之所得,是“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之所得。这正是司马迁“成一家之言”的伟大之处(以上引司马迁语,见《史记·太史公自序》、《汉书·司马迁传》)。此后,这一思想不断发展,成为中国史学的一个优良传统,所谓“多识前古,贻鉴前来”(唐高祖《命萧璃等修六代史诏》,《唐大诏令集》卷81),成为史家的共识和史学之一个基本任务的反映。从这个意义上说,史学是人类社会历史进步的永久的伴侣。 【西方的史学传统】 西方的史学传统,从古希腊希罗多德开始,就是私人编纂,个人修史。当时的另一位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说:“在叙事方面,我决不是先入为主,一拿到什么材料就写,我甚至不相信我自己的观察就一定可靠。我所记载的,一部分是根据我亲身的经历,一部分是其他目击其事的人向我提供的材料,这些材料的确凿性,总是尽可能用最严格、最仔细的方法检验过的。然而即使费尽了心力,真实情况也是不容易获得的:不同的目击者,对于同一个事件会有许多不同的说法,因为他们或者偏袒这一边,或者偏袒那一边,而记忆也不一定完全可靠。我这部没有奇闻轶事的史著,恐难以引人入胜。但是如果学者们想得到关于过去的正确认识,借以预见未来(因为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未来虽然不一定就是过去的重演,但同过去也是很相似的),从而判明这部书是有用的,那么,我就心满意足了。”这种独立思考和追寻真相的精神,成为西方史学的一个传统。 中国的史官传统 在中国,不迟于商代就设立了史官。史官是有了文字记事之后,接替瞽史职务而出现的。史官终身任职,父子世袭。史字的本义由史官的职务而来。王国维在《释史》一文中说:“史为掌书之官。自古为要职,殷商以前,其官尊卑虽不可知,然大小官名及职事之名由史出,则史之位尊地要可知矣。” 中国古代史学虽然有官修、私修、奉诏私修几种情况,主流却一直是官修。历代统治者都高度重视史书的编纂

文档评论(0)

zhuwenmeijial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6513614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