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親職教育的內容
親職教育的內容 第一節 父母角色認同與調適 第二節 嬰幼兒發展與輔導 第三節 父母管教態度與方法 第四節 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配合 學習目標 閱讀本章之後,應該達成以下目標: 了解親職角色的內涵、親職角色認同的意義以及親職角色所面臨的困境與調適之道。 認識嬰幼兒各方面的發展特徵以及相對應的照顧與輔導。 了解有關教養的理論,並釐清正確的管教態度與方法。 體認傳統教養觀的內涵及其對現代父母的啟示。 了解在親師配合與溝通上,雙方應有的共識與合作態度。 重要字彙 親職角色(parental role) 親職角色認同(parental role identification) 親職角色調適(parental role adaptation) 嬰幼兒發展與輔導(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教養方式(parenting styles) 管教態度(parenting attitudes) 傳統教養觀(traditional views on parenting) 家庭教育(family education) 親師合作(family-school cooperation) 親師溝通(parent-teacher communication) 第一節 父母角色認同與調適 「角色」是指擁有某個特定社會位置的人,對這個特定位置的人,我們會有一組特定的行為期待,也就是「角色扮演」。每個人都同時扮演很多角色,一個學生可能同時扮演父母的「兒子/女兒」、弟妹的「兄/姐」、室友的「室友」與國家的「公民」等角色。幾乎所有的角色,都是在相對待的關係中確立出來的 (Hargreaves, 1975;引自謝高橋,2004)。這個相對待的關係也同時說明了彼此的權利與義務。 父母角色的內涵 父母親的角色很容易確立,在孩子誕生的那一刻,爸爸或媽媽的角色就確立了。父母的角色,強求不來,一旦確定,也無所遁逃。筆者猶記得初為人母時,外表看來手忙腳亂,內心也未必篤定可以扮演好這個角色,不過,抱著襁褓中的兒子,口中竟然不自覺的喃喃自語:「小山乖,媽媽惜、媽媽惜(台語)」。母親的角色當下確立了。 角色的確立只是「正名」的功夫而已,如何演好這個「角色」、履行被期待的「角色行為」,才是真正的挑戰。 父母角色究竟涵括哪些內涵? 提供一切生活所需的養育者 扮演情緒支持的陪伴者 傳遞重要價值的教育者 不斷修正提升的學習者 提供一切生活所需的養育者 「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這是古今相通的道理。對於嬰幼兒而言則是「一日之所需,父母全包辦」。生養過孩子的人,對於懷中小蘿蔔頭的「消費能力」常感到咋舌。嬰兒時期的奶粉、副食品、衣服、尿片、娃娃車、搖籃等;孩子大一點後的專用餐具、三輪車、各種益智玩具等,這些林林總總的必需品或奢侈品,經常可以堆滿半個屋子,而這些物品都是花錢買來的(有些可能是親朋送的或二手的。 年輕的父母常希望給小孩使用新的、優質的,但其實孩子並不會挑剔這些條件,更重要的是,孩子長得很快,這些物品很快就被擱置一旁)。除了心理上準備好要當父母親之外,經濟能力也是一個重要的考量。孩子一旦生下來,父母接下這個神聖的任務,就要支付這一切的開銷。看似艱苦,不過,當孩子一天一天的長大,通常父母會感到滿足且有成就感。 扮演情緒支持的陪伴者 扮演情緒支持的陪伴者的重要性不亞於生活所需的提供者。父母不僅提供孩子生活所需,還要細心關照到孩子的心理、情緒需求,像是病痛時給予安撫、挫折時給予鼓勵等。心理學關於親子依附關係的建立,有個很有名的實驗(Harlow Zimmerman, 1959, cited in Shaffer, 1999):一群在出生後就與母親隔離的幼猴,由二位代理母親來養育,其中一個是「鐵絲媽媽」(由鐵絲纏繞而成),另一個是「絨布媽媽」(鐵絲的外面以海綿包裹,並覆上絨布),二個代理母親身上都掛著奶瓶。研究者發現,幼猴只在吸奶時,才靠近「鐵絲媽媽」。 而當牠們沮喪或害怕時,牠們會直奔「絨布媽媽」的懷裡,而幼猴大部分的時間也都依偎在「絨布媽媽」的身旁。這個觀察說明了「情緒安撫」可能比「餵奶」更為重要。基於人道考量,科學家無法針對人類嬰兒進行這樣的實驗,不過,根據醫療機構的觀察,嬰兒如果沒有人愛撫、跟人接觸,常會死於一種早期稱作「虛弱症」 的疾病(Dobson, 1992)。這個發現對時下許多忙碌的父母不啻是一記警鐘,扮演聖誕老公公或是有求必應的土地公,滿足孩子對各種物質的需求,可能比不上「坐下來,抱一抱孩子」這個簡單動作更能傳遞父母親的愛。 傳遞重要價值的教育者 在教育者角色的扮演上,東西方有頗一致的看法。17世紀的傑出教育學者柯門紐斯(Comenius, 1592~1670),明確指出學前教育(0~6歲)的學校為「母親膝下學校」(mothers knee s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