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西方罪感意识比较
;中国罪感意识分析;中国罪感意识分析;中国罪感意识分析; 自我愚昧化是自我错误感的起点,那么臣下的“自罪”则是责任的自我判定。面对着君主,臣下首先是一个负罪者,不管你说什么或做什么,大抵都要先表示自罪。“待罪”一词成为官僚们任职的形容词或代称,足以说明臣下的罪感意识的深重。宰相位极人臣,但常自称“待罪宰相”,其下者更不待言,如臣被任命带兵,则自称“待罪行间”。许多官僚常常泛称自己的任职为“待罪”。我们的先辈为什么要创造出“待罪”这样一个词?这中固然有谦称的含义,我想根源是主臣关系体制的产物。别的不说,在古老的传统里,功要归君,罪要归臣。为臣的义务之一就是时时刻刻要维护君主声誉,处处事事“不忘增其名”。墨子有句名言:“有善美则归之于主,而所怨谤在下。”又说:“宁乐在君,忧戚在臣。”(《墨子·尚同中》)战国时期魏国著名将领乐羊一次邀功,被魏文侯拒绝,他立即改口说:“此非臣之功,主君之力也。”(《战国策·秦策二》)韩非说:“有功则君有其贤,有过则臣任其罪。”《礼记·祭义》说:“诸侯有善,归诸天子。”至迟在战国时期已形成一种公认的臣德,即忠臣要“令谤在己,誉在上”,臣下“不洁其名”。就是说,忠臣要替君主受过,不为自己辩白。臣子的责任和义务之一是“为君隐恶”。 ; 臣下的罪感意识与忠孝观念的绝对化也有着密切关系。中国传统的社会关系由尊卑、贵贱、长幼构筑,相应的观念是尊尊、长长、亲亲,忠孝观念则是集中的体现。孝观念主要是维护亲亲,忠观念是维护尊尊。在发展中,忠孝逐渐一体化,移孝于忠,到了战国后期,忠的观念上升,秦汉以后,忠更重于孝。如果忠孝发生矛盾,孝要服从忠,即所谓大义灭亲。忠孝一体化与家国一体化是相匹配的。忠孝对维持社会与家庭秩序都有其积极意义,比如孝道中对父母的敬、养,忠对社会公共理性的恪守与尽职等,在历史上与现实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但历史上的忠孝都具有绝对化的内容,比如孝道的极致是孔夫子说的“无违”;忠的极致是“危身奉上”、“专心事于主”。忠孝的最高精神是“顺”,???的初层是服从,进而到盲从,一切都听“上”的,“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墨子·尚同上》)最高的是献身致死,即“尽忠报劳以致死”,“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忠孝培养的是对权威的绝对崇拜,这种崇拜是以臣民的绝对服从与自罪为基础的。反过来说,没有臣民的绝对服从和罪感意识,绝对的权威主义是难于建立起来,也难于实行。 ;西方罪感意识分析;西方罪感意识分析;西方罪感意识比较;中西方罪感意识比较;中西方罪感意识比较;托尔斯泰的罪感意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NIHSS评分解读.ppt
- OA治疗新进展.ppt
- PICC的换药护理.ppt
- photoshop CS4数码婚纱照片精修与后期处理.pptx
- plcc置管及相关并发症的防控.pptx
- Paget病.ppt
- pH酸度计.pptx
- PNT治疗青光眼研究进展.ppt
- ppt产科.ppt
- 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ppt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6讲 遗传的分子基础(检测) (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2讲 生物与环境(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3讲 酶和ATP(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9讲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1讲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讲练)(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8讲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5讲 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讲练)(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5讲 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2讲 生物与环境(讲练)(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1讲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检测)(原卷版).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