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推拿护理PPT.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医推拿护理PPT

(四)运法 【动作要领】 术者一手托握住患儿手臂,使被操作的部位或穴位平坦向上,另一手以拇指或食指、中指的螺纹面着力,轻附着在治疗部位或穴位上,做由此穴向彼穴的弧形运动或在穴周做周而复始的环形运动。 中医护理 第二章第三节 【适应范围】 运法主要用于八卦、太阳等少数穴位上,也需应用介质。运法操作时宜轻不宜重,宜缓不宜急,是用指端在体表做旋转摩擦移动,不带动深层肌肉组织。 运法 中医护理 第二章第三节 (五)掐法 【动作要领】 术者手握空拳,拇指伸直, 指腹紧贴在食指中节桡侧缘, 以拇指端着力,吸定在患儿的 穴位或部位上,逐渐用力进行 切掐。 【适应范围】 可疏通经络,用于急救、止痛、肢体麻木、腱鞘囊肿。 掐法 中医护理 第二章第三节 (六)捏法 【动作要领】 (1)双手示指屈曲,用示指桡侧缘顶住皮肤,拇指前按,两指同时用力提拿皮肤,双手交替捻动向前。 (2)用拇指桡侧缘顶住皮肤,示、中二指前按,三指同时用力提拿皮肤,双手交替捻动向前。 中医护理 第二章第三节 【适应范围】 本法能很好地调节脏腑的生理功能,特别是对胃肠功能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捏法 中医护理 第二章第三节 二、几种常用的复式操作手法 (一)黄蜂入洞法 【动作要领】 以一手轻扶患儿头部,使患儿头部 相对固定,另一手示 、中指的指端着 力,紧贴在患儿两鼻孔下缘处,以腕关 节为主动,带动着力部作反复揉动50~ 100次。 【适应范围】 具有发汗之功效,主治发热无汗。 黄蜂入洞法 中医护理 第二章第三节 (二)揉脐及龟尾并擦七节骨 【动作要领】 患儿仰卧,医生一手揉脐, 另手揉龟尾,揉毕,再令患儿 俯卧,自龟尾推至第2腰椎为补, 反之为泻,操作40~50次 。 【适应范围】 具有发汗之功效,主治发热无汗。 揉脐及龟尾并擦七节骨 中医护理 第二章第三节 (三)水底捞月 【动作要领】 用冷水滴入患儿掌心,医生用拇指自患儿小指尖旋推至内劳宫,边推边吹凉气。 【适应范围】 具有大凉之功效,主治发热。 水底捞月 中医护理 第二章第三节 (四)打马过天河 【动作要领】 医生先运内劳宫,然后用左手拿患儿手指,用右手食、中二指沿天河打至肘部,数次。 【适应范围】 具有温凉、通经、行气之功效, 主治恶寒发热、麻木。 打马过天河 中医护理 第二章第三节 (五)大推天河水 【动作要领】 医生用拇指指端蘸冷水由内劳宫直推至曲池,反复数次。 【适应范围】 具有大凉之作用,主治发热。 大推天河水 中医护理 第二章第三节 (六)运土入水、运水入土 【动作要领】 运土入水,医生用拇指外侧缘,自患儿脾土穴(脾经)沿患儿掌根运向小指端肾水(肾经);运水入土,医生用拇指外侧缘自肾水(肾经)沿掌根运向大指端脾土(脾经)。 中医护理 第二章第三节 【适应范围】 运土入水,具有滋肾之功效,主治小便赤涩、频数;运水入土,具有健脾之功效,主治腹泻、二便闭结。 运水入土 运土入水 中医护理 第二章第三节 腧穴是临床上治疗疾病的关键所在。小儿推拿的穴位不仅有经穴、经外奇穴、经验穴等,还有部分穴位是小儿推拿学所特有的,称为特定穴。这些特定穴呈点、线、面分布。 三、小儿推拿特定穴位 中医护理 第二章第四节 1.天门 定位:两眉中间直上,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操作:两拇指交替推至发际。 次数:30~50次。 作用:发汗解表。用于感冒或发烧初起。 2.坎宫 定位:自眉头起沿眉弓至眉梢成一横线。 操作:两拇指自眉头向眉梢分推。 次数:30~50次。 作用:发汗解表,止头痛。 中医护理 第二章第四节 3.太阳 定位:在眉梢与目外眦连线中点,向后约一寸凹陷处。 操作:揉法或运法。 次数:30~50次。 作用:发汗解表,清热明目。 4.山根 定位:两目内眦中间,鼻梁上低凹处。 操作:掐法。 次数:3~5次。 作用:开关通窍,醒目定神。 中医护理 第二章第四节 5.耳后高骨 定位:乳突后缘高骨下凹陷中。 操作:揉法、掐法、拿法、运法。 次数:30~50次。 作用:发汗解表。 6.天柱骨 定位: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 操作:示、中二指指面自上向下直推。 次数:100~500次。 作用:降逆止呕,祛风散寒。 中医护理 第二章第四节 7.脾经 定位:拇指桡侧缘赤白肉际,自指尖至指跟成一条直线。 操作:推法。自指尖向指

文档评论(0)

djdji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