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在舞台演唱艺术歌曲中十三辙的运用.docVIP

浅议在舞台演唱艺术歌曲中十三辙的运用.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议在舞台演唱艺术歌曲中十三辙的运用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浅议在舞台演唱艺术歌曲中十三辙的运用 冯琴琴(山西省柳林县艺术研究院 山西 吕梁 033300) 摘 要:本文阐述了在表演和声乐学习中,演唱中国声乐作品的难点在于对句尾音的处理,即对“辙”的处理,将句尾音以“十三辙”分类,对字进行“归韵”,并以口腔状态的实际保持和变化为切入点,以意大利语五个元音为基础,处理好中国歌曲中出现的十三辙。 关键词:十三辙 归韵 发音过程 收音 语言在歌唱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民族唱法的演员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功,一是歌唱方法的基本功,二是风格润腔技巧的基本功,二者缺一不可。语言是歌唱的基本,一切歌唱技术都要围绕语言这个中心来训练和运用。在人声这个乐器中有一种独特的功能是任何一种乐器所做不到的,就是配合歌词同时发出传情达意的诗词歌赋。 语言在歌唱中是非常重要的,在演唱歌曲时不论是什么歌曲都应该注意它的语言。演唱中国艺术歌曲时,就要注意中国的语言特点(普通话)。 我国古诗词中所沿用的十三辙,其分类方法有助于认识汉字发音过程的规律性。 让我们来看一下十三辙。中国十三辙分为:(一)发花;(二)梭波;(三)乜斜;四)一七;(五)姑苏;(六)怀来;(七)灰堆;(八)遥条;(九)由求;(十)言前;(十一)人晨;(十二)江阳;(十三)中东。 十三辙的分类方法有助于认识汉字发音过程的规律性,有助于对“归韵”——字音收尾规律性的认识。 下面让我们通过一首声乐作品来展开我们的论述。 《早发白帝城》 1=G 4/4   李白 词    黄自 曲 这是李白先生的一首七言绝句,先看一下尾字:“间”[jian]、“还”[huan]、“住”[zhu]、“山”[shan]。 1.“间、还、山”三个字都属于“言前”辙,我们分析一下“言前”辙的发音特点。“本类汉字属宽韵,是lsquo;抵腭rsquo;鼻韵的一种。lsquo;出声rsquo;后lsquo;引腹rsquo;发响的韵母是lsquo;arsquo;,但要发挥鼻腔共鸣的作用,关键在于lsquo;归韵rsquo;的一瞬间,以舌尖舐抵硬腭前,上齿龈部位发出半鼻音,lsquo;nrsquo;气息达到上述部位即收音。”抵腭是比较形象的说法,说明了收音的部分,练习时应细听,加以辨别体会,不能让气息穿过鼻孔而与“江阳”类相混淆。 2.在一首作品中高音是我们应注意的。第二句诗词“江”和第四句诗词的“过”都是在高音的位置上,唱好这两个高音必须把字咬好。我们来分析一下属“江阳”辙的“江”。 “本类汉字属宽韵,是穿鼻韵母中的一种。出声后引腹发响的主要韵母是a,但应加强鼻腔共鸣发音过程,要听见ang。“归韵”时气息由舌根和软腭(小舌)相结合将口腔气路阻断,使气息穿鼻而过,发出明显的ng音后截气收声。” 笔者在教学和自己学习中都用过这首歌,教学中的体会是“言前”辙和“江阳”辙运用好了对于喉头比较紧、音色放不出来的学生会很有帮助。 3.最后分析一下“过”字。让我们来看一下“过”字的发音,归属于“梭波”辙。 “梭波”类汉字又称“歌波”类,含主要发响韵母“o”为“波”类,可有介母“i”、“u”作为韵头;含主要发响韵母“e”,则为“歌”类不和介母相拼。本类字出声后落在主要发响字母“o”或“e”上,引腹无字尾,在句尾靠截气收声,发“o”或“e”的口形不能变动。 中国语言的韵类十分丰富,语言的构成极其细致又独具特色,很有表现力。中国语言的这些不同于欧洲语言的特点使得中国民族唱法的发声基理比之西洋唱法要复杂得多。为了提高声乐教学和演唱的艺术水平,发展我国的民族声乐学派,声乐基本功的训练必须与中国民族语言相结合。这是一个关键问题,一旦明确在实践中体现这种结合的有效训练的重要性,我们学习声乐的学生和教师就应该刻苦钻研,求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白秉权《民族歌唱方法的研究》[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版。 [2]宋承宪《歌唱咬字与十三辙》[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89年6月版。 [3]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4]黄自《黄自声乐曲选》[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8月版。 [5]王富增《王富增教学笔记》[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年9月版。 [6]马腊费奥迪《卡鲁索的发声方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6月版。 [7]酆子玲《歌唱语言与训练》[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12月版。

文档评论(0)

shepph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13402230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