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略论沈家本与清末修律研究.pdf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略论沈家本与清末修律 唐若露’ 在中国近代法律史上,沈家本的名字是和清末修律这一历史事件 不可分割的。沈家本因主持修律而得以展现他渊博的法律知识和深邃 的法律思想,修律则因有幸得到这样一位主持者而在中国法律发展史 上产生积极的影响。 由于近代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清末修律从一开始就不是单纯的 中国法律自我升华过程,而是借鉴和移植外国资本主义法律的过程。 因此,如何对待西法和中法,是修律中的关键问题。而对这个问题的 认识,也成为沈家本法律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沈家本《寄移文存》 所收录的一系列“序文”,比较集中和全面的反映了他在这个问题上的 思想。这些“序文”大致包括《大清律例讲义序》、 《法学通论讲义 序》、《裁判访问录序》、《法学名著序》、《政法类典序》、《新译法规大 全序》等。其中《裁判访问录序》作于他为修律所做的准备工作基本 就绪,正着手起草新法之际,文章内容表明,他关于中西结合、变法 修律方面的基本观点在他起草新法时都已形成。其他各篇“序文”写 作时间较晚,对前文已经表述的观点有进一步的阐发,在表达上更为 明确。 把这些“序文”联系起来,可以清晰地看到,在着手起草新法时, 对于如何学习西法,变法修律,他有这样一些观点: 首先,他主张要全面分析中法和西法,反对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 他提出修律的指导方针应该是“参考古今,博稽中外”。他说:“吾国 旧学自成体系,精微之处,仁至义尽”;①又说:“泰西之学,以保护治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律系主任、教授。 ①沈家本:历代刑法考》,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240页。 271 安为宗旨,人人有自由之便利,仍人人不得稍越法律之范围”④。也就 是说两者都有优点。同时两者又都有所短。因此对待西法,要做到既 不妄加鄙薄,“以为事事不足取”②,也不“步亦步,趋亦趋”⑧,盲目崇 尚。可贵的是,沈家本在主张全面分析西法、中法的同时,并不是采 取折衷主义的态度,其重心是强调虚心学习西法。他要求对待西法要 “虚其心”,认为这样才能“达其聪”,客观清醒看到“彼法之善者”④, 从而做到取长补短。在论及中西裁判制度的不同时,他是这样说的: “西国司法独立,无论何人不能干涉裁判,虽以君主之命,总统之权, 但有赦免,而无改正”,中国则不然,司法审判受州县道府、督抚部院 “层层辖制,不能自由”;“西法无刑讯,中法以考问为常”;“西法虽重 犯也立而讯之,中法虽宗室也一体长跪”。⑤言辞间对于西方近代法律 文明的赞赏和对中国旧法中落后制度批判的态度可以一目了然。 其次,沈家本主张学习西法,变法修律要从法之“原本”出发, 从整体上融会贯通,反对机械地将两者的条文“杂糅”在一起。他认 为世界各国都是“视乎民以为法”,各国民情不同,法之“原本”也就 不同,具体规定也就不同。修律如果硬把源于不同“原本”的条文 “杂糅”在一起就会不伦不类,难以推行。因此,学习西法、变法修律 要从两方面人手:一方面要“深究夫中律之本原而考其得失”⑥,另一 方面对西法也要“深明其法之原本”⑦,在这个基础上决定取舍,融会 贯通,做到“损益而会通焉”⑧。不仅反对用机械的割裂的方法修律, 主张用有机的融会贯通的方法。而且大胆地提出了对中法的“本原”, 考其得失的主张。 再次,沈家本还主张对古今中外法律的取舍,要以“弃其糟粕, 而撷其英华”⑨为原则。这一观点开始表述为“取便尽利”、“变通尽 沈家本:《历代刑法考》,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2240页。 沈家本:同注①引书,第笠34页一2237页。 沈家本:同注①引书,第复34—2237页。 沈家本:同注①引书,第笠34—2237页。 沈家本:同注①引书,第笼35页。 沈家本:同注①引书,第2233页。 沈家本:同注①引书,第2235页。 沈家本:同注①引书,第笼”页。 沈家本:同注①引书,第篮42页。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打 2 利”等。在《裁判访问录序》一文中,沈家本比较古今中外的裁判制 度后指出,这些裁判制度没有任何一个是与另一个相同的。在中国, 古与今不同;在世界,则不但中与西不同,东(日本)学西

文档评论(0)

开心农场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