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德昌杯”2006年全国紧密纺纱技术研讨会
环锭纺纱机上的集聚技术
朱洪英王秋霞
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近几十年来开发了许多新型纺纱技术,大幅度提高了纺纱产量,但传统环锭纺因其优良
的纱线品质依然是占据主导地位的纺纱方法。为使环锭纱的品质更优良,近年来,在环锭纺
纱机上进行了多种改造,其中集聚纺纱技术就是其中之一。采用集聚技术纺制出的纱线称集
聚纱(或紧密纱、光洁纱),集聚纱提高了单纱强力,特别是明显减少了纱线的表面毛羽,使
纱体光洁,从而改善了最终织物的外观,更好地满足了现代消费者对织物外观的超高要求。
一.传统环锭纺毛羽的形成
传统环锭纱大多数纤维端都伸出在纱身的外面成为毛羽,毛羽不仅影响纱线的外观和织
物的滑爽,而且在织造过程中会造成经纱开口不清。毛羽主要是在加捻三角区形成的,牵伸
后的纤维束呈现一定的宽度,此时纤维束内部联系力很小,在到达加捻点之间的一段距离中
纤维几乎完全失控,边缘纤维在加捻之前可能脱离主体成为飞花,也可能一端捻入纱线另一
端形成毛羽;在加捻三角区内,因纺纱张力的作用,纤维发生内外转移,最终纤维的头端不
再进行转移,露在纱体表面纱线上的毛羽主要是在此形成的。
二.集聚纺纱原理
为减少毛羽的形成,关键是消除或减小加捻三角区,加强对边缘纤维的控制。紧密纺纱
技术就是在环锭纺纱机上的牵伸与加捻之间加上特殊装置,使牵伸后有一定宽度的纤维束有
控制地逐渐横向收缩,使边缘纤维有控制地向中间集聚。如图1所示为传统环锭纺和集聚纺
在纱线形成时的区别,牵伸后纤维束宽度为B,进入加捻三角区的纤维束宽度为b,传统环锭
纺的Bb且b较宽,紧密纺的B=b且b较窄,加捻区减小或消失。
图I传统环锭纺和集聚纺形成纱线的区别
“德昌杯”2006年全国紧密纺纱技术研讨会
椒纱往复动程
线
暖
p+
图2集聚纺纱原理
聚技术。两者虽然机构不同,但集聚原理一样,。都是在牵伸区与加捻点之间增加了控制纤维
束横向收缩的装置,如图2所示,在牵伸装置的前钳口前方增加集聚区和输出钳口,集聚区
由滤网、倾斜的吸风狭槽和吸风系统组成。牵伸前钳口输出的须条进入集聚区,受空气负压
作用被吸附在滤网对应狭槽的部位,滤网回转带动须条向前移动至输出钳口,在吸风狭槽区
域内的纤维在负压作用下集聚在一起,在集聚过程中,因狭槽与前进方向有一定的倾斜角度,
须条移动时因受到吸风的横向引导而绕其自身轴线回转,这个转动包裹的动作保证纤维尾端
完全裹入须条。良好的纤维集聚和均匀的纤维排列、使纱线毛羽明显减少、纱线中纤维得到
充分的利用,纱线强力高,伸长好。
三.集聚装置
3.1瑞士Rieter公司Com4
了牵伸装置中的前罗拉,滚筒围绕内部的固定圆筒主动回转,摩擦传动牵伸前上胶辊和输出
胶辊,在两个胶辊之间的滚筒表面借助负压形成集聚区,纤维束按滚筒的表面速度向前运动:
滚筒内的固定圆筒在须条集聚区开有由宽到窄的倾斜狭吸风槽,吸风槽与须条运动方向成一
定角度,这样须条在集聚区可绕自身轴线转动,在转动过程中纤维束的宽度柔和地、有控制
地集聚和包裹,逐渐收缩为成纱的宽度,从而消除加捻三角区。该机构紧凑,集聚作用直抵
输出钳口线,加捻三角区可减至最小,成纱强力高、毛羽少、生产过程飞花少。这种装置目
前存在的问题是:①因滚筒罗拉直径较大,牵伸装置的双胶圈控制钳口到牵伸前钳口之间的
距离增大,可纺纤维的最短长度受到限制;②钢制滚筒罗拉表面的孔隙较大(其表面约有80
孔/cm2),要求加工纤维有一定的刚度,否则在集聚过程中易被吸风从滚筒的孔眼中吸走。
③在集聚区没有张力牵伸。
。德昌杯”2006年全国紧密纺纱技术研讨会
图3瑞士Rider公司Cony4筑骥装嚣
3.2德国Suessen公司E1ite集聚装置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