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代医家对脾胃的认识.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历代医家对脾胃的认识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浅谈历代医家对脾胃的认识 蔡盛捷1,李学麟2   (1.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 福州 350122;2.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4)   1、脾胃学说的起源   先秦时期,《黄帝内经》中就对脾胃病理生理及脏腑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奠定了脾胃理论的基础。“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1],”概括了脾运化水谷精微及水液的生理功能。“清气在下,则生飧泄...[1]”,则体现了升清降浊在治疗脾胃病的重要性。同样,脾主肌肉四肢,四肢的活动需要脾气的濡养。“胃者,水谷之气血之海也[1]”,人若能进食水谷精微,则能充养正气,正气实则能战胜邪气,恢复脾胃的生理功能。《难经?四十二难》提出:“脾裹血,温五脏[2],”这为后世“脾统血”的理论奠定了基础。   2、脾胃学说的形成   东汉时期,仲景在《内经》的基础上著成《伤寒杂病论》,它的出现对脾胃理论有很大的提升。首先仲景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3]”的观点,未病先防,已病防变,这对疾病的治疗指明了方向。仲景在《内经》“阳道实,阴道虚[1]”的基础上阐述了实则阳明,治实求之阳明;虚则太阴,治虚求之太阴。仲景认为脾湿胃燥太过是太阴、阳明发病之源[4]。此外仲景认为:“四季脾旺不受邪[4]”,关于“四季脾旺”有多种理解,近年来有关学者认为 “四季脾旺”当理解为“一年四季脾气都健旺,”则人体不易受到邪气侵袭。可认为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进一步发展[5]。   3、脾胃学说的发展   唐?孙思邈在《千金方》辨治中以脏腑为纲,虚实寒热为目,丰富了脾胃学说的内容。宋?钱乙进一步充实了脏腑辨证理论,对脾病辨治再分虚实,首创泻黄散、易黄散等名方。金元时期,张元素在《金匮要略》枳术汤的基础上改汤为丸,白术用量多于枳实,以补脾胃为主而增强胃气,体现了“养正积自除”的观点,提出治脾宜守、宜补、宜升;治胃宜和、宜攻、宜降等治法[6]。其弟子李东垣则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7]”的观点,李氏认为如果元气本身不足,加上胃气弱,若饮食倍增,则脾胃之气亦受到伤害。他创立了许多治脾之法,如甘温除热,升阳益胃等[7]。   4、脾胃学说的完善   明清时期,对脾胃理论作了许多补充。如明?张景岳在东垣的五脏有病当治脾胃的基础上,提出了调五脏亦可治脾胃。 张氏认为:“如心邪之犯脾者,心火炽盛,清火可也,心火不足,补火以生脾可也...[8]。”能否正确地掌握脾胃与五脏的关系,对临床疗效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清?叶天士在脾胃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胃阴学说和脾胃分论,他认为“脾胃体用各异,太阴湿土,得阳始运...[9]”。叶氏主张治疗上以胃为主,用甘平、甘凉之品养胃阴,这种胃阴宜养的观点为脾胃学说增添了活力。   5、临床应用   笔者参考了近年的相关研究,总结了有关学者治疗脾胃病的思路与方法,他们在其治疗上有独特的见解:①胃痞:陆为民[10]运用苓桂术甘汤治疗胃痞当以健脾和胃,运化水湿。袁红霞[11]、梅国强[12]运用半夏泻心汤治疗中焦气机升降失常之胃痞,以升脾而降胃之法。徐新利[13]等运用半夏泻心汤及旋覆代赭汤治疗胃痞伴反酸、嗳气的反流性食管炎,药理研究表明半夏泻心汤能够调控体内神经降压素的合成与分泌,旋覆代赭汤能改善食管下段黏膜pH值,从而促进疾病恢复,增强胃肠动力而缓解症状。②呕吐:陆为民[10]运用小柴胡汤治疗呕吐,根据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等典型柴胡证以小柴胡汤化裁和解少阳而止呕。③胃痛:袁红霞[11]、陆为民[10]应用黄芪建中汤治疗胃脘痛,黄芪建中汤集诸甘味药于一体,共奏调中、补中、缓中、温中之效,以达甘温补脾、缓急止痛之效。徐新利[13]运用理中汤治疗脾胃虚寒之胃脘痛。梅国强[12]应用小陷胸类方治疗痰热中阻、气机不畅之胃脘痛。④腹痛:张迪蛟[14]运用乌梅丸苦辛安蛔治疗寒热错杂型腹痛;徐新利[13]根据“六腑以通为用”原则运用大柴胡汤治疗急性胰腺炎。   6、小结   综上所述,脾胃理论源于《内经》,充实于《伤寒杂病论》。仲景不仅提升和完善了脾胃理论,在治病、防治等方面给出了具体的治疗方法,这为后世医家进一步完善脾胃理论奠定了基础。经方在临床中不仅应用于慢性脾胃病,对于一些急重症也取得巨大的突破。   参考文献   [1]张登本.白话通解黄帝内经[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542   [2]凌耀星.难经校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1   [3]范永生.金匮要略[M].新世纪第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1   [4]张仲景.伤寒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1   [5]杨毅.《金匮要略》重视脾胃思想浅释[J].贵阳中医学院学???,2007,29 (5 ):5   [6]张元素.脏腑

文档评论(0)

shepph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13402230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