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PPT.ppt

  1. 1、本文档共1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章,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PPT

第四章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我们的祖国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发源地之一。大约公元前22~前21世纪,奴隶制国家在中原地带形成,经夏、商、周三朝,于公元前5世纪逐渐被封建制所取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成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制中央集权国家──秦朝,以后历经汉、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许多朝代。两千多年里,封建社会由盛变衰,至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终于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古代史至此终结。 ;?? 在奴隶制社会时期,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总的来说不如其他文明古国。但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后,科技的发展产生了飞跃。从汉代以后,科学技术总水平就迅速地跃居世界前列,并在宋代达到了发展高峰。有些方面超过其他国家数百年以至上千年之久,许多科技成就对世界科技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从明代开始,中国科学技术从总体上看出现了停滞状态,相对于同时期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越来越明显地落后了。 ;“五行”说 ; 一、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成就 ?? 古代中国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而又独具特色的科学技术成就构成这一独特科技文明的主要支柱有天文学、数学、医药学、农学四大学科和陶瓷、丝织、建筑三大技术,以及世界闻名的造纸、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四大发明。 1.天文学 ??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天文观测和历法。中国古代天文观测的连续性、资料保存的完整性是世界绝无仅有的。《汉书·五行志》上的太阳黑子记录,早于欧洲800多年,自春秋至清初我国日食记录约1000次,月食记录约900次,新星和超新星记录60多颗,极光记录300多次。世界上最早的星表出自公元前4世纪中叶战国时期的甘德和石申两人之手,他们各自记录了数百颗恒星的方位。现存绘制于1190年的苏州石刻天文图,有星1434颗。;浑象是古代的天球仪,自汉以来历朝都有制造。本件原为北宋水运仪象台的一部分。仪下为地柜,上为经纬环规,规中设浑象球,半在地下。柜轴为35度,是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地理纬度。球面列布星宿在宇宙间 的位置,以便观察。原仪为铜体。 ;浑仪是古代测定天体位置的坐标仪器??自汉代以来历朝都有制造。本件原为北宋水运仪象台的一部分。仪座为十字水平,仪体分三层:外层为“六合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和经纬度;中层为“三辰仪”,测定一年四季和日月星宿的位置;里层为“四游仪”,设有望筒以便窥测目标。原仪为铜体。;而西方17世纪望远镜发明之前没有一幅星图载星超过1100颗。公元前3~前2世纪的行星观测已能相当精确地得出木星、土星和金星的位置表以及它们的会合周期。精密的仪器是精确观测天象的基础,我国古代天文仪器也达到了很高水平。如东汉张衡(78~139)发明的水运浑天仪、唐代僧一行(683~727)等人研制的黄道游仪和浑天铜仪都是同时期世界上第一流的天文观测仪器。宋代苏颂(1020~1101)建造的水运仪象台,集观测、计时和表演功能于一身。元代郭守敬(1231~1316)创制的简仪,其设计和制造水平在世界上领先了300多年。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原图长150厘米,宽48厘米。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原图《星占》部分在天蝎星座和北斗之间绘有二十九幅彗星图。所绘彗星有三种不同的彗头,四种不同的彗尾,说明当时对彗星形态的观察已很精确,分类 也很科学,反映了我国当时天文学的突出成就。 ;汉武帝元朔5年曾经出现过五星连珠的天文奇观,当时正是卫青大将和霍去病大将横扫漠北,开疆扩土鼎盛时期,消灭了伊稚偕大单于,开拓了现在的内蒙古河套地区的广大疆土。;从2004年3月23日开始,木星、土星、火星、金星和水星,这5颗肉眼可以看见的行星将会同时在夜空中现身,形成“五星联珠”的天文奇观。据了解,这一天文景象将一直持续至4月3日。下一次五行联珠要等到300年以后才能看到。(美联社照片) ;五星连珠,天文奇观.htm;南宋淳祐七年(公元1247年)刻。原碑高216厘米,宽108厘米,碑额题:“天文图”三字。现存于苏州石刻博物馆。此图系依据北宋天象观测资料刻成。星图外圈直径约91.5厘米,星图本身直径约85厘米。整个图上共刻绘恒星一千四百三十四颗,还刻有赤道、黄道、二十八宿区线以及银河的界线。 ;这两幅清嘉庆年间双色套印《黄道中西合图》,是两幅古星象图,分南北两极,罗列有中国传统的二十八宿,即古人最初为了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28个星区。图中自西而东排列有东、北、西、南方各七宿,图和文字中有阿拉伯数字、罗马字母与中文对照。落款为“嘉庆丁卯徐朝俊识”,即公元1807年,距今有近200年历史。   这两幅星象图的制作是对恒星???置全方位观测后的形象记录,再加入一些西方观察记录,把北半球(我国中原地区)全天可见的星象画在一张圆形的图上,又把南半球(国外

文档评论(0)

djdji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