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如何变化.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生态系统如何变化

第4章 生態系統如何變化 主題:1. 自然種群動力學(dynamics) 2. 種群平衡機制 3. 生態系對干擾之回應(response) 4. 需學習的教訓 4.1自然種群動力學 ?生態系每一生物種(species)以種群(population)存在-繁殖群體。 ?經歷一段長久的時間,許多生物種的種群在數目及地理分布上大致保持一定。平均而言,死亡率=出生率。 種群平衡(population equilibrium):種群出生與死亡的平衡(balance)。 4.1.1 種群成長曲線 1. S-曲線:種群成長因自然機制(環境阻力)出現,使種群數目降低,保持動態平衡。 2. J-曲線:種群缺乏天敵,呈現持續(指數)成長,直到耗盡必要的資源(通常為食物),由於饑荒而急遽死亡,或引起營養不良的疾病。 4.1.2 生物潛能 vs. 環境阻力 1. 生物潛能(biotic potential):種群增加數目的能力,一般而言,生物潛能保持一定。包括: 繁殖率 動物遷移能力 種子擴散能力 侵占生境(habitat)的能力 防衛能力 因應逆境的能力 2. 環境阻力(environmental resistance):可能限制種群數目增加的所有非生物因子與生物因子,環境阻力的變化會增加或減少種群數目。包括: 缺乏食物或養分 缺水 缺乏適合生境 不利氣象條件 捕食動物 疾病 寄生者 競爭者 3. 承載容量(carrying capacity) *某生態系可支持特定植物或動物種群數目的上限。 *某生境可支持的最大種群數目,長期不致導致生境惡化。 4.1.3 密度相關(density dependence)與臨界數目(critical number) 種群密度:單位面積個體的數目。 密度相關:種群密度增加,環境阻力變大,而增加死亡率(種群成長停止或衰退)。 密度無關(density-independence): 環境因子效應與種群密度無關。如春天突然結凍,使早期發芽的植物大量死亡,而與植物密度無關。人類破壞與污染環境也與種群密度無關。 臨界數目:種群活存與恢復(維持生物潛能)的最小基數。 如「一群」狼(鹿、鳥或魚)的一群可視為臨界數目,提供個體的支持與保護。有時臨界數目比一群大。 瀕臨絕滅生物種(endangered species):種群接近科學家所認定的臨界數目,此生物種稱之。 致死率(mortality): 在種群中個體死亡的發生率。 種群數目調節(regulation in populations): 導因於密度相關的環境因子,其能使種群數目保持平衡。           問題1. 種群成長曲線的兩種基本類型為何?每種曲線的原因及結果為何? 問題2.界定生物潛能與環境阻力,並指出其包含的因子。哪一項通常保持不變?哪一項決定種群數目的多寡? 問題3.區別「臨界數目」與「承載容量」。何謂「密度相關」? 問題4.區分「致死率」(mortality)與「種群數目調節」(regulation in populations)。 4.2 種群平衡機制 在自然界,一個種群的數目受到其他所有生物與非生物的總體影響-單一因子並非某一種群數目增減的唯一因素,而是許多因子的共同作用。 4.2.1 捕食者-被捕食者的動力學 (1) 草食動物(herbivores)-捕食動物(predators) 例: Royale小島(美國蘇必略湖上) 狼(wolves) vs. 鹿(mooses) 1958年野生動物學家開始追蹤兩種動物的數目: 鹿數目增加,狼數目隨之增加;鹿數目減少,狼數目隨之減少。 (Ⅰ) 狼少表示鹿的環境阻力小,鹿因而增加。鹿多表示成為狼的最適條件(低環境阻力),狼因而增加。 (Ⅱ) 狼增加表示鹿被捕食多,鹿數目因而下降。鹿數目下降表示被捕食動物減少,狼數目隨之減少。 如此循環可持續下去,形成鹿與狼之間的動態平衡。 1980s 狼數目減少-觀光客引入犬病毒(寵物狗)。 1996 鹿數目大量減少-大雪、蝨子。 (2) 宿主 vs. 寄生者(parasites) 寄生者以密度相關的方式影響其宿主生物的種群數目。 (3) 植物-草食者的動力學 過度吃草(overgrazing):草食動物吃草速度比草生長快,草終究被吃光,許多草食動物將要挨餓。 天敵(捕食動物)與不限制大型草食動物吃草範圍(阻止移棲)可避免草食動物過度吃草。 4.2.2 競爭 (1) 同種競爭-相同生物種內部的競爭。相同生物種成員競爭相同的資源(生物或非生物),因而成為一種環境阻力。 劃地自衛(territoriality)-個體或群體(如一群狼)保衛領土,防止其他

文档评论(0)

baoyu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