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华教授对苦辛通降法的辩证论治理论及应用于盆腔炎的临证心得.docVIP

王少华教授对苦辛通降法的辩证论治理论及应用于盆腔炎的临证心得.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王少华教授对苦辛通降法的辩证论治理论及应用于盆腔炎的临证心得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王少华教授对苦辛通降法的辩证论治理论及应用于盆腔炎的临证心得 董春江   (江苏省泰州市高港中医院针灸康复科 225321)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1-0265-01   江苏省名老中医王少华教授,国家级名老中医,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指导老师。王老出身于中医世家,家学渊源,衣钵亲传,幼承庭训,加以才思敏捷,临证经验丰富,且理论功底深厚,50年代曾受聘于河北中医学院任教。现行医六十余载,勤于临证,岁至暮年仍每日亲临第一线为病人服务,求诊者多为疑难杂症,擅于变法取胜,喜用经方,其涉病广,疗效甚佳。笔者有幸于江苏省优秀农村中医临床人才中医经典培训班聆听教诲,受益匪浅,谨将老师对苦辛通降法的辨证论治理论及本人应用于盆腔炎的临证心得略陈所见:   1、理论渊源   苦辛通降法也叫苦降法或苦辛法,乃张仲景所创,载于《伤寒论》,其中代表方剂为半夏泻心汤,治疗寒热互结,升降失职引起的心下痞满、呕吐下利之症。至唐代《备急千金要方》用苦辛法治疗湿热痢疾,代表方剂为芍药汤。至清代《外感温热病》云:“虽有脘中痞满,宜从开泄,宣通气滞……轻苦微辛,具流通之品耳。”   2、内涵浅析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苦辛通降法是以苦寒药与辛温药组合,寒热并用,具有一阴一阳,一温脾、一清胃,寄开于泄,寓通于降,相反相成,互制互济的性能,有开结降逆,散邪泄热的作用,适用于寒热错杂的脾胃病变,湿热证以苦通降法为首选。   2.1 温脾清胃,燥湿各宜   脾为阴土,胃为阳土,脾属湿土,湿伤脾阳,燥耗胃阴。苦辛法苦能清胃热,辛能燥脾湿,苦辛法治脾胃湿证,是由反制法,属常法,苦寒与辛温同用,虽寒而不伤脾阳,虽热而不耗胃阴,乃是相反相成,互制互济的治法。   2.2 辛升苦降,清浊攸分。   《叶天士医案》云:“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寓意草》中云:“中脘之气旺,则水谷之清气,上升于肺而灌输百脉;水谷之浊气,下达于大小肠,从便溺而消。”一旦脾不能升,从而发生呕吐、嘈杂,脘腹胀痛,便泻或秘结脱肛,内脏下垂等证。《叶天士医案》又云: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阴灶土得阴自安,用苦辛通降法以运脾湿,清胃热,扭转因湿遏热伏脾胃而致气机阻滞,升降失职之病机。   2.3 辛开苦降,配合运用。   苦辛通降法以苦寒的黄连、黄芩和辛温的干姜、半夏为首选药,常用于杂病中寒热错杂证候,此外因湿热而形成的时病,由于湿蔽于外,热处于中,以致缠绵难解,用苦味的黄连清泄邪热,辛味的干姜宣透湿邪,苦味与辛味同用,则清中有透,泄中有开,以达到湿热俱去的目的,即所谓治湿温病非辛不开,非苦不降,且据湿热不同,则黄连与干姜的比例用量有讲究,热重于湿则比例为2:1,若湿重于热则比例为1:2,若湿热并重则比例均分。另外若湿热和痰浊阻滞中州,胃气不降而呕吐不止者,用黄连配半夏,有和胃降逆去痰之效,邪热内陷痰浊蕴结成小陷胸汤证仍用黄连配半夏加瓜蒌实以降痰火。   3、临证治盆腔炎案   患者梁某,女,34岁,主诉:腹痛一年余加甚二周,现满腹胀痛不喜按,伴泛恶纳少,便秘,心烦易怒,汗出且冷,腰膝冷痛,舌红苔腻,舌根部黄腻,脉沉弦,查体:剑突下及小腹部轻压痛(+),未及癓瘕包块,墨菲氏征(-),麦氏占压痛(-)。实验室检查:查胃镜示:轻度浅表性胃炎,查B超示:盆腔少量积液。诊断:腹痛(盆腔炎)。证属温热蕴结中焦,升降失职,兼以阳虚。治法,苦寒通腑,辛温运脾。处方:附子泻心汤合金铃子散。   人参10g、淡附片6g、淡干姜3g、黄芩3g、制半夏10g、枳实10g、茯苓10g、广木香6g、川楝子10g、延胡索15g、灸甘草5g。   服用一剂后即解大便,满腹腹痛明显减轻,三剂后上腹痛已除,泛恶消失,五剂后腹痛已瘥,自述睦有轻微畏寒肢冷,改进桂附地黄丸常服,随访一年未见复发。   4、结语   附子泻心汤证是由热脾证与阳虚证组成,其基本病机是胃热气滞,卫阳不固,案中满腹胀痛不喜按是为湿热蕴结中焦,气机升降失职,故泛恶纳少,便秘,舌红苔白腻,舌根部黄腻。脾胃气滞,胃土反侮肝木致肝失疏泄则心烦易怒,气机阻滞,胃气不能输布于体表,则汗出且冷,腰膝冷痛。此正虚邪实证,泄其热恐损其阳,温其阳虑助其热,故取附子泻心汤,寒热并用,温阳泄热,加金铃子散,行气止痛,疏肝解郁,而收奇效。由于腑实已通,气机畅达湿祛热清,于标本兼顾,故而改进桂附地黄丸长期服用,以温经复阳固表。

文档评论(0)

xyz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