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道教的起源与发展PPT
道教
卫小雨 张超彬
王浩 冀中
小组成员
什么是道教?
道教,是发源于古代本土中国春秋战国的方仙家,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在古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现代世界的也积极发展。
Part1 起源
一是古代的原始巫教
二是先秦的神仙学说
三为两汉的黄老思想
黄老思想
黄老思想:中国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尊崇黄帝和老子的思想,黄老学派并兼采阴阳、儒、法、墨等诸家观点而成。黄老之学强调“道生法”,主张“是非有分,以法断之,虚静谨听,以法为符”。认为君主应“无为而治”,在汉初产生了一定影响,出现了“文景之治”。东汉时黄老之学与迷信相结合,演变为自然长生之道,对原始道教的形成产生了一定影响。
Part 2 道教的发展
早期道教的发展
汉朝重视道教的发展(统治需要),张陵创立了正一盟威道。其主要经典有《老子五千文》、《太平洞极经》等。
张角创立太平道。由于张角等人的推动太平道发展很快,后来太平道起事,张角自称“黄天”,率领三十六方部众,“皆着黄巾”,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口号。史称“黄巾起义”。之后,太平道受到统治者的镇压而迅速的衰落。
汉末张道陵在成都创立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正一道)。因为入道需出“五斗米”而得名。
道教的四个发展阶段
一、魏晋时期跻身上层社会
二、唐代成为国教
唐代道教走向扩张,得到皇室推崇
唐朝李家皇室与李耳攀亲。太宗自称老子李氏后裔,政治上扶持道教,大力推行道教。
公主妃嫔多入道为女真,朝臣中多有人弃官为道。并且涌现了很多人才,如药学家孙思邈,王玄览著《玄珠录》。
晚唐、五代的道教学者发展了道教的金丹派,并出现了如同八仙过海之类的传说。
三、宋代借助道教麻痹人民,陶醉自己
四、明清时期以后的道教
明代中期,帝王迷信道教,妄图成仙,沉迷于炼丹,道教得到重视,甚至参与朝堂斗争。
清代开始,满清统治者信奉藏传佛教,并压制主要为汉族人信仰的道教。道教从此走向了衰落。进入近现代社会以后,道教更是衰微。
当代在大陆道教由道教协会管理,道士并不多。在台湾道教的发展也很有限,2008年张源先掌教羽化,现任张天师为第六十四代天师张道祯。
道教的分宗分派
南北朝时,寇谦之在北魏太武帝支持下建立了“北天师道”,陆修静建立了“南天师道”。
魏晋陶弘景开创佛道双修的修行方法。
唐宋出现了茅山、阁皂等派别,天师道也重新兴起。汉晋以来一直隐而不显的道教丹鼎一派,由于汉钟离、吕洞宾等人的大力倡导,内丹之学始露于世。在理论方面,陈抟、张伯端等人阐述的内丹学说极为盛行。
宋代龙虎山成为道教圣地
1、南方天师世系以符箓相传,以后演变为道教正一派。
2、江南还有茅山派和净明派
3、北方,王重阳创全真道,为北方道教的主要道派。
此外,北方还有刘德仁的真大道派,肖抱珍的太一道派。其后又演变为一百二十派。北京白云观藏有诸真宗派总薄,载有八十六个道派。
道教也分南北两派
北方道教为“符箓派”(张道陵创立,他的子孙都称为张天师)北方道教认为人生病是因为鬼魂附体所致,所以要拿符、箓来镇鬼,用剑来除妖。
南方道教被称为“丹鼎派”(中茅君茅盈创立)。而南方道教却认为人生病是由于阴阳不和,要想长生需要用丹补之。
元明期间王重阳全真教,后来被元朝统治者授予主管天下道教的权力。
而同时,为应对全真道的迅速崛起,原龙虎山天师道、茅山上清派、阁皂山灵宝派合并为正一道,尊张天师为正一教主,从而正式形成了道教北有全真派、南有正一派两大派别的格局。
明代时,永乐帝朱棣自诩为真武大帝的化身,而对祭祀真武的张三丰及其武当派大力扶持。
清以后,道教基本已经停止了发展。一些派别开始消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