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渔的自然审美经验--兼及中西自然审美模式的一个比较研究.pdf

论李渔的自然审美经验--兼及中西自然审美模式的一个比较研究.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4年 1月 武 陵 学 刊 Jan.2014 第 39卷第 1期 JournalofWuling V01.39 No.1 论李渔的自然审美经验 — — 兼及中西 自然审美模式的一个比较 张乾坤 (湖南理工学院 文学院,湖南 岳阳414006) 摘 要: 李渔 “登山如品画”的观点隐含着 自然审美欣赏的一种审美模式。“登山如品画”的自然审美模式表面 上类似于西方传统的自然审美模式,但二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差异。在当代西方学者力图构建 自然审美模式但又提不 出合理的审美模式的情况下.以李渔为代表的中国古人 “登山如品画”的审美模式对于 自然审美模式的建构应当具 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和借鉴作用。自然对于李渔来说,具有多层次的体验价值。这种审美模式与体验价值的生成与他 的生活和 阅历是密切相关的 关键词 : 李渔;自然 ;审美;如画性 ;价值 中图分类号:101;I20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9014(2014)01—0091—04 明清之际的李渔喜好交游,一生活动的范围甚 所见之异异之也。俯观下界,绿野如枰 ,千家棋列, 广。“特别是其中规模较大的远足,基本形成了一个 炯火郁然,不可涯际。余登眺之 目,自乙酉陟仙华而 以江浙为辐射点向四面展开扩大的网络 ,覆盖了当 后,至此复大畅。牧之谓余 日:此山之景,盛于春秋 时中国腹地的广大地域。”t他【 自己也说:海“内郡治 而衰于冬夏。春则锦 日烘托,秋则绣风舞叶。最宜 共百五十有六,而予所未到者仅十之二三。”2【l8李‘ 者,晓雾半收,万峰露顶,下方若海,此身疑坐岛中。 子遨游天下几四十年,海内名山大川十经六七”圆 、 其在冬夏,则蓊郁莽苍之外,无他可喜。此正山客惨 “九州历其六七”2【】l9。在交游的过程中,李渔游览名 淡时,得免饥弹足矣,胡反誉之乎?余日:登山如品 山大川 ,写下了大量的饱含 自然审美经验的游记和 画,春秋设色,反不如冬夏水墨为佳。”[2]75后人对这 诗文。然而,长期以来,学术界一般都比较注重李渔 段文字多有评论,如王左车评论说,“人柳州境中”; 的戏曲、小说、园林美学等方面的研究,对他的游记 梁承笃则点评说 ,“真山水知己”。在这里,李渔就 自 和诗文成就并未给予足够的关注,更没有对他的丰 然审美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 ,即 “登山如品 富 自然审美经验进行梳理提炼。鉴于这方面的缺 画”。表面上来看,这只是一个很常见的简单类比而 憾,本文尝试就李渔游记和诗文中的自然审美与体 已,意即自己登山时像欣赏水墨画一样欣赏 自然山 验问题展开研究,旨在分析说明三个问题 :李渔是 水之美。但如果仔细琢磨就会进一步发现,“登山如 如何审美感知自然之美的;他的审美感知模式与西 品画”实际上隐含着李渔 自然审美欣赏时一种审美 方传统的审美感知模式有何差异;对于李渔来说, 模式。它表明:李渔在审美欣赏 自然时,是以画为参 自然究竟具有怎样的审美体验价值。 照体系的,以类似于审美感知画的模式审美地欣赏 自然之美。 一 自然审美模式 更为重要的是,李渔以画为参照的自然审美欣 据记载,辛卯年李渔游历东安。他在 《黑山记》 赏模式在他的自然审美欣赏活动中决不是一种偶 中记叙说:“石之奇者,千态万状 ,草木亦 自有异,以 然现象 ,而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自觉

文档评论(0)

开心农场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