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1数列极限的概念PPT
结论: 当 n “无限增大”时 ,数列的变化趋势有三种情形: 3、 “无限接近”某个常数 a . (一)极限的直观定义 1、 “无限增大”; 2、 “变化趋势不定”; 问题: (1)如何严格描述两个“无限”? (2)如何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来描述一个判断法则? 对于数列 和常数a,如果当 n无限增大时, 无限接近 a ,则称该数列收敛于a或以a为极限。 数列极限的直观描述: 对数列(5) 的实质 1、 必须 10 100 1000 结论: 条件: (二)精确定义 时, 无限接近1 请注意逻辑顺序! 定义1 为一个数列, a 为一个常数, 若对于 任意的正数 ,总存在正整数 N, 使当 n N 时, 则称数列 收敛于a , 又称 a 为数列 的极限, 1、定义 当 n N 时, 总有 记作 此时也称数列收敛 , 否则称数列发散 . 或 即: 2、注意: (2)而N与ε有关。一般ε越小, N 越大; 数列的极限与前面有限项无关。 (3)极限研究的是数列在无穷远处的动态变化趋势,与数列中的某一具体项无关。 (1)定义中ε 是用来刻划an与a的接近程度的; an与a要多么接近就有多么接近。 (4)极限是一种新的运算,它的运算对象是数列, 是一种“无限”、“动态”运算。 不等式 |an-a|ε(n N)可改写成 a-εana+ε (n N), 则 3、几何意义 若把 an 看成数轴上的点, 在数轴上任意取定a的ε邻域, aN 以后的所有点都落在 a 的ε邻域内. 这就表明数列an所对应的点列除了前面有限个点外都能凝聚在点a的任意小邻域内,同时也表明数列an中的项到一定程度时变化就很微小,呈现出一种稳定的状态,这种稳定的状态就是人们所称谓的“收敛”。 { an } 的有限多项, 则称数列 { an } 收敛于a . { an } 不以 a 为极限的定义也可陈述为: 含有 { an } 中的无限多项. 不以任何实数 a 为极限. 定义 1 的等价说法, 写成定义就是: 定义1 任给 , 若在 之外至多只有 注 { an }无极限(即发散)的等价定义为: { an } ? ? (2) 若把 (n,an) 看成平面上的点, 在平面上取两直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ε a+ε a N n o 当n N时, 所有点 (n,an)都落在两直线所形成的带形区域内. (1)由 解出 ,取 : 4、用 “ε—N” 定义证明数列极限需注意: (2) N 不唯一:求 N 可取大一些. 可以适当放大; ε可以适当取小(如ε/2, ε1等); (3)证明过程是:由结论找条件,再由条件推出结论。不是由结论推出条件! 四、按定义验证极限 以说明, 希望大家对 “? - N ”说法能有正确的认识. 例1 用定义验证: 分析 对于任意正数 要使 只要 证 对于任意的正数 ? , 所以 为了加深对数列收敛定义的了解, 下面结合例题加 返回 后页 前页 2、听课 3、适当地记笔记(记什么?) 讲解方法、思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4、复习:做例题、习题(基础题目) 5、讨论与答疑 在完成作业中深化学习知识 1、阅读教材 .tw 台湾交通大学开放课程: 复旦大学陈纪修主讲: /playlist_show/id_4125918_as 数列极限是整个数学分析最重要的基础之一, 它不仅与函数极限密切相关,而且为今后学习级数理论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准备知识. §1 数列极限的概念 一、数列的定义 五、再论 “? - N ”说法 四、按定义验证极限 三、收敛数列的定义 返回 二、概念的引入 六、一些例子 为数列.因为N+的所有元素可以从小到大排列出来, 则称 若函数 f 的定义域为全体正整数的集合 或简记为 {an}. 这里 an 所以我们也将数列写成 称为数列 {an} 的通项. 一、数列的定义 1、割圆术: “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 ——刘徽 二、概念的引入 (刘徽割圆术) 1、割圆术: “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 ——刘徽 一、概念的引入 “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 1、割圆术: ——刘徽 一、概念的引入 “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蒂森823扶梯图纸.pdf VIP
- YD-T 1539-2019 通信行业标准规范 移动通信手持机可靠性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pdf VIP
- CEGC+II+新英语语法教程.doc
- Q_SYW 004-2019脚气灵消菌液企业标准.pdf
- 西天山的增生造山过程 - 地质通报.PDF VIP
- 《四川省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试行)》.docx VIP
- Q_GDW 1140-2014 交流采样测量装置运行检验规程.PDF VIP
- 防水监理细则.doc VIP
- 建筑工程机电安装系统调试方案.docx VIP
- 低代码应用开发 课件全套 李春平 第1--9章 低代码应用开发 --- 低代码开发应用实例.ppt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