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接种管理和疾病监测.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疫苗接种管理和疾病监测

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使用指导意见 (三)已接种过OPV但未完成全程免疫的儿童,原则上不推荐使用IPV。 (四)如部分使用IPV,建议第1、2剂次优先使用IPV;其余剂次用OPV,并按OPV的免疫程序完成全程免疫。 (五)接种单位有关人员接种IPV后,应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的要求在接种卡(证)做好记录,并作为脊髓灰质炎疫苗的接种依据。 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使用指导意见 疫苗适用对象 IPV主要用于2月龄以上婴幼儿和儿童。 疫苗使用方法 IPV为注射制剂,接种部位为上臂三角肌肌肉注射。对于婴幼儿,最好选择大腿前外侧中部肌肉注射。 接种程序 IPV接种4剂次,儿童出生后2、3、4和18月龄各接种1剂次,每剂次0.5mL。 关于进一步做好疫苗接种前告知等相关工作的通知 卫生厅(卫疾控秘〔2012〕346号) 四、积极做好脊灰灭活疫苗接种工作。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下发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使用指导意见的通知》(中疾控疫发〔2009〕403号)(附件2),现阶段脊灰减毒活疫苗(OPV)仍然是我国脊灰免疫规划预防脊髓灰质炎的首选疫苗。为最大限度减少在极少数儿童中引起的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病例的情况,保护受种者健康,各接种单位要客观科学宣传脊灰灭活疫苗(IPV)的优点,告知受种者或其监护人两种脊灰疫苗的接种方式、适用原则和收费情况,在自愿的基础上,在《安徽省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告知书》(附件3)上签字,为儿童接种第1剂次脊灰灭活疫苗。 安徽省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告知书 目前,脊髓灰质炎疫苗有两种: 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 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IPV) 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 OPV是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属于第一类疫苗,是预防脊髓灰质炎的首选疫苗,免费接种。 接种程序:儿童出生满2月、3月、4月、4岁各接种1剂次,共接种4剂次; 患免疫缺陷症、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和患肛周脓肿的儿童严禁使用本疫苗;发热或患急性传染病的儿童推迟接种。 接种后可能发生的反应: 一般没有什么反应,个别人有发热、恶心、呕吐、腹泻和皮疹,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必要时可对症治疗。 脊灰疫苗是减毒活疫苗,极个别儿童可能会由于个人差异或免疫功能缺陷等原因,接种后发生疫苗相关麻痹病例。 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IPV)1 IPV暂属第二类疫苗,按“知情、自愿、自费”的原则接种。 对本品中的活性物质,如新霉素、链霉素和多粘菌素B过敏者,或以前接种本品时出现过敏者严禁使用本疫苗;发热或患急性传染病的儿童推迟接种。 接种后常见的不良反应有: 注射部位疼痛、红斑(皮肤发红)、硬结等局部反应; 一过性发热。 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IPV)2 接种建议: 患免疫缺陷症、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和患肛周脓肿的儿童,建议接种IPV,儿童出生满2月、3月、4月、1.5岁各接种1剂次,共接种4剂次。 其他儿童,家长按“知情、自愿、自费”的原则选择接种IPV,可按以上程序共接种4剂次IPV;或按2月、3月各接种一剂次IPV,满4月、4岁各接种一剂次OPV。 全程接种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IPV)可以100%避免接种活疫苗后引起的相关麻痹病例。 对已接种OPV者,不建议接种IPV。 流脑防控工作介绍 流脑防控工作情况 流脑疫苗的使用 概述 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氏双球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国外在公元前一世纪已有记载,16世纪在欧美均有流行。 1805年,首次描述在瑞士日内瓦发生一次流行。 1887年,证实脑膜炎奈瑟菌是流脑的病原体。 19世纪末,各大洲均有流脑流行报道,尤其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引起广泛流行。 1918年后陆续发生过数次大小不同的流行,波及许多国家。 本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很高,故一直为人们所关注。 从发现到现在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但至今仍然未得到彻底的控制,非洲脑膜炎地带以及亚洲的印度等国家和地区时有暴发流行发生,每年仍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受到严重威胁。 病原学-脑膜炎奈瑟氏菌 1887年在维也纳6个急性患者脑脊液分离到脑膜炎奈瑟氏菌(Nm)。 脑膜炎球菌表面的主要组成部分 细胞膜 细胞膜周围的外膜 脂类 外膜蛋白(OMPs) 脂多糖(LPS) 外膜上结合的多糖荚膜 菌毛和表面表达的蛋白 膜间隙 细胞内膜 细胞外膜 脂多糖 菌毛 荚膜 外膜蛋白 类脂 脑膜炎奈瑟菌 (Neisseria meningitidis) 革兰氏阴性菌。 严格的人类病原体。 脑膜炎球菌是唯一能够引起脑脊髓膜炎流行的细菌。 脑膜炎球菌具有更多遗传多样性。 脑膜炎奈瑟菌分为13个血清群:A、B、C、W135、Y、X、Z、D、29E、H、I、K、L 不能分群菌株(Nontypable or nongroupable) NM的抵抗力较弱,对干燥、寒冷、热力、

文档评论(0)

djdji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