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蝾螈》初试验.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蝾螈》初试验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生长在家乡小镇的女孩。长大后她移居到一个繁华的城市。独自一人漂泊在这个陌生且不相融的都市,夹在家乡的依恋与都市的孤独中,就像鱼类在远古时迁入陆地,由鳃到肺的进化一般,她的生活也发生着种种变化。   镜子上勾画的表情,一个人的棋局,构成了都市边缘者的生活的全部。      创作动机      《蝾螈》是我在北京电影学院读大二时,徐大为老师的《试验影像创作》课的影像作业,当时我还选修了杜庆春老师的《电影理论基础》。徐老师从美学基础讲试验电影的构成,杜老师则从电影史和视听艺术上讲先锋电影的种类,他们两位从不同角度启发了我,促使我产生了拍摄试验片《蝾螈》的想法。   谈到拍摄想法的形成,由于我是学院派的关系就爱“掉书袋”。所以要先简要讲一下片子的理论依据。在学习《电影理论基础》时,谈到先锋电影的其中个代表“主观电影”――表现幻想回忆和潜意识形象的电影。当时,脑子里就曾经出现过用影像来讲述哲学的想法,但这和爱森斯坦要用电影拍《资本论》的想法差不多,很可能重蹈“无法实现”的覆辙。我猜测爱氏之所以没有成功完成《资本论》,是由于爱氏的杂耍蒙太奇(象征性蒙太奇)理论的狭隘性,两个镜头的勉强组合,强加性的蒙太奇,会产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读解分歧。   于是我在设计镜头的时候尽量避掉象征性蒙太奇,而把象征性元素如火柴、镜子、棋子、笼子、钟表、风筝等作为道具加在了画面上,直接在一个镜头内部产生喻意。为了避免符号学表意不明的弊端,因而把表演的行为也设计在喻意里。   我选择创作的哲学题目是心理学里拉康的镜像学理论――“镜像阶段”。   在拉康的《形成“我”之功能的镜像阶段》一文中,其主要论点是镜像阶段是构成主体发展的一个特定阶段,通常发生在人在六个月到一岁半之间。镜像阶段在“精神性”的发展过程中是重要的,因为它建立起“我”的原形。拉康假设,婴儿在镜子中看到自己,或看到了他认为是镜子中的自己的对应物。当他在看到由母亲充当的对应物的时候,根据“他者”提供的形象而形成一个自我的形象,尽管此时婴儿实际上只是根据各个互无联系的感性区而意识到他的身体的存在。这个正在形成的主体接受了一个与其实际发育不相一致的自我原形,接受了一个相像的完整形象。即对“我”的界定和理解全部来自“他者”的映像,包括主体以“他者”为基础的对自己的认识与主体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的对自己的认识,这两者间的差别或分裂是误认的原型,拉康称为“meconnaissance”。这种误认是终生倾向于对自己身体的本源作出误认的根源。   作为独生一代的人,“我”的存在感是很强的。这种“自我”与“本我”之间的矛盾,一直是我喜欢表达的主题。片中描写的都市边缘人的生活用影像的夸张放大、色彩变化、心理外化等表现手法予以表达。通过影像对细节的展现,来表现人在“本我”与“自我”中迷失,挣扎的境遇和感受,从而深刻地揭示出:人在生活中逐渐“失我”的历程如同两栖动物蝾螈进行变态发育的成长一样是一种无奈的生存必然。我要表达和呈现的是被外在的客体不停盘剥本心之后仅存的“本我”残貌的悲凉。      创作体悟      《蝾螈》从筹划到后期完成,断断续续用了一个半月。拍摄仅用了两天半的时间,大部分时间用在了前期的选景和道具制作上,后期的制作时间也很长,主要原因在于调整片子的节奏和声音音效的运用。   前期的选景很头疼,很多原来设计好的场景后来得知是不能拍摄的,要想拍,手续烦琐。比如地铁是不允许拍摄的,后来选了城铁来拍;还有麦田也不好找,后来打听到大兴区有,最后在大兴的郊区才拍摄完。所需道具的种类也很多,要到处买,金五星、官园跑个不停;还有一个很麻烦的拼图道具,大家花了三四天时间才把一千块拼版拼好。(后来,这场拼图的戏被我删去了,删的时候,做美术的范伟佳眼都直了)   由于前期准备还算充分,两天半的拍摄基本顺利。我用的摄像机是sony HDV-Z1C外加一个广角镜。这款机器是全中文菜单,操作跟sony190很相似,很容易上手,同时机身重量很合适,所以手持效果不错,比较稳,比新出的V1C好用。由于它的液晶屏设计在机身顶部,因而在低角度跟拍时,观看画面效果很方便。它的慢快门可以达到1/3秒,我在地铁出口拍摄人流的镜头,就是调到1/3完成的。在拍下棋的戏时,长焦形成的小景深效果也很不错。整个拍摄中唯一的遗憾就是头一天晚上遇到的困难――对玻璃水缸的布灯,总避免不了水和玻璃反射的光点。   后期制作的“瓶颈”主要在于调整片子的叙述结构上,原来剧本版的《蝾螈》不加片头片尾有五场戏,后来觉得叙事拖沓就把其中在饭店吃早点的戏和拼图的戏删去了,把影片的故事结构控制在12分钟以内。   整个片子的影像安排是   片头内容黑白画面,女主人公在黑暗的长廊中划火柴,主人公的形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