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的收藏、点校、实用.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籍的收藏、点校、实用   在诸多收藏门类中,什么是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灵魂?我看答案只有一个:古籍。   的确,文化内涵之丰富,传承年代之紧密,散见范围之广泛,古籍是任何其他收藏门类所难以比拟的。但是,遭到忽视、破坏最为惨烈的,也是古籍。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时,古籍首当其冲。我在某市亲眼目睹,被查抄、没收来的古籍,堆在一座老式楼房的楼上,瓦破屋漏,古籍正在霉烂。住在楼下一位抱孩子的老太太,偷偷地问我:“难道这些东西任其霉烂,是真的没用了吗?”我感到茫茫然,无法回答。我晓得,从旧社会长大的人,尽管没有文化,也都知道爱惜书本,爱惜字纸。都会说:“那上面有孔夫子。”字纸不能乱丢,不能践踏。有做好事的人背着竹篓,拿着火钳,走街穿巷,专拣字纸,倒进砖砌的焚纸炉,烧为灰烬,化为缕缕青烟。我看炉口写着四个字:“惜字如金”。   有“惜字如金”的漫长岁月,也有视古籍似粪土的“非常时期”。当人们从噩梦中醒来,民间的古籍已稀似晨星。好的古籍,基本上已集中于政府机构。      古籍需要整理,需要点校,才能“古为今用”。明朝时,兰溪有个学者胡应麟(1551-1602年),称所居为二酉山房,藏书42384卷。明朝末年,胡应麟旧居及藏书,归进士唐圮庵所有。他准备把藏书中金华府(金华、兰溪、东阳、义乌、浦江、永康、武义)作者的文章选录出来,辑成一部《金华文略》。这一工作比较繁复,特请东阳学者王崇炳到兰溪主持。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开始,至四十八年(1709年)完成,并予版印成书。但到乾隆七年(1742年),不但整套的《金华文略》少见,连书版也被虫蚀。当由学者徐汝服、夏溶川等商议予以补刻重印时,唐圮庵、王崇炳等已去世,请来了王崇炳的儿子王国陛主持其事。重印的《金华文略》共二十卷。   20世纪末,东阳年垂90的文史老人郭佐唐,建议把东阳历代文人著作的古籍点校整理出来,出版一部《东阳古籍丛书》。他的建议受到东阳市政协等单位的支持,聘请浙江古籍出版社退休学者赵一生主持其事。赵一生是东阳人,又请东阳学者9人参与点校,我也忝在其列。   许多人认为:整理古籍可有可无,大可慢慢来。《东阳古籍丛书》因文史老人郭佐唐和一位最积极的行政领导华德韩的相继去世而一度被搁浅,直到2008年,被搁浅的船只又启动了。断断续续,我分工点校过三部古籍:《春秋纪传》《梧冈诗集》《金华文略》。   现在,各地公家集体、私人着手整理、点校古籍的很多。我想把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写出来,以便交流:      一、多搜集有关参考资料      我点校的第一本古籍是清朝康熙年间李凤雏的《春秋纪传》。此书系以《史记》为体例,将春秋年间的人物改为纪传体。《左传》约18万字,而《春秋纪传》有55万字。我的参考资料只有《十三经集注》《左传全译》《国语全译》等。由于春秋时诸侯都有自己的纪年,同一事件在各国的纪年是错杂的。我忽略了这个问题,过分相信原作者,以致主编审稿时,对照杨伯峻的有关著作,花了很大功夫,才逐一改正过来。   其实,早在晋杜预的《春秋纪传集解》里,就有《年表》和《名号归一图》。可惜未见此书,以致事倍功半。当然,《四库全书》里会有此书,但连影印本也只许到图书馆查阅,不许外借。   唐舒元舆(?-835年)作《牡丹赋》,受人传诵。舒元舆在“甘露之变”中被宦官仇士良等杀害。后唐文宗读《牡丹赋》,缅怀作者,凄然流泪。《金华文略》收有此赋,没有自序;《金唐文》辑有此赋,有作者自序。又传世明祝允明手抄《牡丹赋》中,也有自序,我据手抄本补入序言,并订正数字。如“乍疑孙武,来此较战。其战谓何?摇摇纤柯。”春秋时,吴王请孙武教宫女作战,孙武军法从事,斩不听命者,宫女遂无不听命。牡丹细枝在风中摇动,犹似宫女颤抖。“较战”两字费解,经对照手抄本,实是“教战”之误。      南北朝梁时,著名学者刘峻(孝标)隐居金华,著《山栖志》,史称“其文甚美”,实为金华韵文之祖。《金华文略》收有《山栖志》,是从宋《艺文类聚》中抄录的。日本所藏的《大藏经?广弘明集》中,也辑有此文。经对照,订正多处。如“矧专噬壤,民欲天从。”“矧”,一般作况且解;“专”,专门;“噬”,吃;“壤”,土壤;“民欲天从”,犹天从人愿。八字意不可联,经过《广弘明集》,“矧”系“蚓”之误。《荀子?劝学》:“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八字意为:像蚯蚓那样专心吃泥土,天也会从人愿。      二、了解古人行文惯例      点校古籍的难易,是同古籍距今年代的远近成正比例的。我点校的第一部古籍《春秋纪传》,虽然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间的人,但全书内容都是春秋时代,全是先秦文字,比较生疏。为了弄懂文字,我曾列举一表,说明书中某字,实通今文某字。如:逆女=迎女;平=讲和;即=亲近;替=衰微;小之=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