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芨在上消化道疾病中的应用.docVIP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白芨在上消化道疾病中的应用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白芨在上消化道疾病中的应用 邢海燕 王翠兰 万圆圆( 江苏省东台市中医院 江苏东台 2 2 4 2 0 0 )   【关键词】上消化道疾病 中医药疗法 白芨 【中图分类号】R28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1-0341-02 白芨,乃止血良药。近年临床广泛应用白芨或入汤剂复方,或研末为散治疗上消化道疾病,且收效显著,兹述如下。 1 糜烂性胃炎 夏某某 男 54岁 已婚 工人  2010年4月12日就诊持续性上腹隐痛月余,进热食则痛剧口苦口干,嘈杂泛酸。此前予西药奥美拉唑、阿莫西林、中药左金丸治疗效果不佳。胃镜检查胃体粘膜光滑,轻度充血水肿,大弯两侧可见多处约0.3cmtimes;0.4cm糜烂,底部有白苔,周围充血水肿,质软,弹性好。活检报告: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度,伴糜烂,提示:糜烂性胃炎。诊见:上腹中部按之痛甚,未触及痞块,面红心烦,便结尿黄,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治拟疏肝清热,和胃敛肌。处方:白芨20克、川连3克、吴茱萸3克、炒元胡6克、南沙参12克、玉竹15克、仙鹤草15克、银花10克、生山栀10克、谷麦芽各15克、鸡内金10克、生大黄3克(后下),配七剂,每日一剂,煎三次,食前一小时温服。三剂痛减,七剂痛除,余症亦明显减轻。原方去苦寒之品加健脾和胃之味再服半月,胃镜检查恢复正常。 2 食管炎  浅表性胃炎(单纯性) 张某某 女 51岁 农民 已婚 2010年4月2日就诊胸骨后烧灼样疼痛,进食时加剧半月余。既往有胃脘隐痛,嗳气 泛酸病史半年。自服雷尼替丁、枸橼酸铋钾等效果不佳。胃镜检查:食道粘膜光滑柔软,血管纹理清晰,扩张度中,下段粘膜充血,齿状线清晰,胃窦部粘膜光滑,轻度充血水肿,红白相间以红为主,呈花斑样改变,未见出血及溃疡,蠕动尚可,色泽潮红,分泌物较少,提示食管炎、浅表性胃炎(单纯性)。诊见:胸骨及上腹疼痛,面红唇干,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治拟疏肝清热、和胃养阴。处方:白芨20克、苏梗15克、郁金10克、醋柴胡6克、八月扎15克、川黄连3克、吴茱萸3克、乌贼骨(先煎)12克、藤梨根15克、玉竹15克、黄精15克、刺猬皮6克、炒党参15克。每方七剂,每日一剂,煎三次,待药汁凉后啜饮。另早晚各一次以白芨粉每次5克与大麦炒面20克混合,开水冲成糊状待凉后取侧卧位缓缓咽下,静躺半小时。七剂药毕,胸骨后烧灼样疼痛等症消失。原方加味续服半月,胃镜复查正常。 3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沈某某 女 46岁 已婚 营业员 2010年4月11日就诊胃痛半年余,饥饿时发作明显,喜温喜按,嗳气泛酸,腹胀纳少,疲乏无力,曾服多潘立酮、硫糖铝,中药等能暂时缓解,停药如故。胃镜检查:十二指肠球部前壁见一约0.3c mtimes;0.4c m溃疡,底平,覆白苔,周围充血水肿、质软,弹性尚可,无活动性出血,降部大致正常。提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诊见:腹部柔软,上腹中部压痛,得按痛减,脐左约3指处压痛甚,无痞块,面色萎黄,唇淡不泽,舌质淡胖,苔白微腻,脉细弦,大便隐血试验阴性。治拟温中止痛,和胃理气。处方:白芨30克(先煎15分钟)、白芷6克、炙黄芪30克、细桂枝6克、徐长卿15克、苦参10克、焦白术10克、谷麦芽各15克、乌药6克、炒白芍10克、炒党参15克、砂仁5克(杵,后下)、炙甘草6克。服药半月,胃痛消除,面色红润,饮食正常。以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三联疗法善后。 4 结语 白芨一药,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云其“主痈肿、恶疮败疽,伤阴死肌,胃中邪气,贼风鬼击,痱缓不收”,《本草纲目》则云“入肺止血,生肌止疼”。历代医家多有发挥和阐述,《别录》:白芨“味苦辛而气寒,故能消散血热之痈肿,性粘而多脂,……主胃中邪气者,则苦寒之品,能除胃热耳”,《本草正义》谓白芨“本清肺胃,又能补伤”,《本草汇言》:“白芨,敛气,渗痰,止血、消痈之要药也,此药极粘腻,性极收涩……”现代药理研究分析:“白芨的化学成分中主要含菲类衍生物,少量挥发油,粘液质,白芨甘露聚糖等,其甲醇提取物具有抗溃疡活性、使粘膜溃疡明显减轻。白芨粉对实验性犬胃及十二指肠穿孔有明显作用,给药后,可迅速堵塞穿孔、阻止胃内物外漏并加速大网膜的遮盖。”[1]据此,白芨除作为传统的止血良药外,其所含成分对上消化道疾病可由于其收敛、 生肌的作用而保护胃粘膜,促进溃疡修复以达到治疗郊果。 在治疗上消化道疾病时,其可作为主药,亦可作为辅药,应在辩证论治的前提下,根据病证分型决定。 用法用量。入汤剂一般每剂10-15克,若病情需要可增至每剂20-30克,入散剂一般以每次5

文档评论(0)

xyz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