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孔子之后先秦儒学的发展(上)PPT
第三章 孔子之后先秦儒学的发展 第一节 孟子的思想 第二节 荀子的思想 第三节《中庸》与《易传》的思想 儒 學 導 論 孔子身后的儒家学派 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故子路居卫,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终於齐。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釐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为王者师。是时独魏文侯好学。后陵迟以至于始皇,天下并争於战国,儒术既绌焉,然齐鲁之间,学者独不废也。于威、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 ——《史记·儒林列传》 《韩非子·显学》:孔子身后“儒分为八”: “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 注:①子张,孔子弟子,姓颛孙,名师。 ②子思,孔子之孙,名伋。③颜氏,孔子弟子,或曰颜回,或曰言偃(子游)。④孟氏,即孟子,名轲,曾受业于子思之门人。⑤漆雕氏,孔子弟子,姓漆雕,名启,字子开。⑥仲良氏,鲁人,生平无考。⑦孙氏,即荀子,名况,战国时赵人。⑧乐正氏,孔子门下曾参的弟子,姓乐正,名子春。 新出土文献与“七十子之学” 根据《史记》和《韩非子》的说法,孔子死后,儒家确实有了分化。但由于文献的缺乏,对他们的思想了解和研究得很不充分。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战国楚墓出土的竹简中有一部分是儒家文献,填补了孔孟之间儒家的空白。 先秦儒学的发展脉络 孔子 超越层面:“天命” 社会层面:“礼” 心性层面:“仁” 孟子 荀子《大学》 《中庸》《易传》 孟子的生平及著述 孟子其人 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於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彊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於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孟子》其书 七篇:《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 《万章》、 《告子》、《尽心》 东汉赵岐作《孟子章句》将每章各分为上下篇,共十四卷 一、性善说 中国传统人性论及战国时代关于人性的争辩 (1)何者为性?(关于人性的界定) 从哲学的理念上讲 ①以“生”解“性”。告子:“生之谓性”,即人性是生而自然具有的而不是后天习得的,是生命自然的特征。《说文·心部》:“性,从心生声”。 ②以性为材质。告子:“杞柳”、“湍水”。预设了对性的加工和改造。 从内涵上看:自然本性 ①以好恶为性。郭店楚简《性自命出》:“好恶,性也;所好所恶,物也”。 ②以情欲为性。告子:“食色,性也。” (2)性的善恶。(关于人性的评价) ①性有善有恶。世硕、闵子骞、漆雕开、公孙尼子(孔子的人性论接近于此) “周人世硕,以为‘人性有善恶,举人之善性,养而致之则善长;性恶,养而致之则恶长’。如此,则性各有阴阳,善恶在所养焉。故世子作《养书》一篇。密子贱、漆雕开、公孙尼子之徒,亦论情性,与世子相出入,皆言性有善有恶。”(王充《论衡?本性》) ②性无善无恶。告子:“性无善无不善” ③有性善有性不善。“有性善,有性不善” ④性可善可恶。“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 告子实际上代表了儒家早期人性论的典型观点。而孟子在当时的儒门是少数派、革新派。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离娄下》8.19) 孟子将人与禽兽的本质区别作为人之“性”,而人的感官本能、生理欲望、心理反应等(“小体”)都被排除“性”的范围。具体而言,孟子以“仁义礼智”为性: “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智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尽心下》14.24) 1、人禽之辨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公孙丑上》3.6) 2、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