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风病及中风后遗症的诊治进展PPT
中风病 及中风后 遗症的诊治进展;一、概述
二、症候特征
三、病因病机
四、诊治纲要
五、分证论治
;定义:中风病是由于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外。临床以突然昏扑、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临床可根据脑髓神机受损程度不同分为中脏腑与中经络。
源流:病名源于《内径》有大厥、仆击、偏枯、痱风等,病变部位在头部。
病因有两个阶段,唐宋以前以“内虚邪中”立论;唐宋后以“内风”立论。
《金贵要略》治则。
晚清张伯龙、张山雷、张锡纯等认为其发生时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犯冲脑。
范围:西医所称脑血管病,包括缺血性、出血性两大类型,如脑血栓、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二、症候特征;三、病因病机;(二)鉴别诊断
中风病应与口僻、痫病、厥病、痉病等相鉴别。
(三)辩证要点
1.细访病史,多有睽兆。
2.明辨病性与病情轻重。
3.辨病势顺逆 察神,尤其是神志和瞳神的变化。
4.辨闭(阳闭、阴闭)、脱证。
5.辨变证 若骤然内风旋动,痰火交织发病者,于急性期可出现呕血、便血、壮热、喘促、顽固性呃逆,甚至厥而不复,瞳神或大或小,病情危笃,多难救治。;(四)治疗要点
1.治疗原则 急性期以祛邪为主(平肝熄风,清化痰热,化痰通腑,活血通络,醒神开窍),恢复期多虚实夹杂,以扶正祛邪为主(育阴熄风,益气活血)。
2.预防调护
(1)重视先兆,积极预防治疗,以防为主。
(2)辩证施护,重点观察神志、瞳神、气息、脉象、体温变化。
(3)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感染。
(4)急性期重点诊治,防止变证。
(5)中风后期,重视康复训练。;五、分证论治;(二)肝阳暴亢,风火上扰
证候: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舌强言蹇或不语,或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或红绛,苔薄黄,脉弦有力。
治法:平肝泻火通络。
代表方药:天麻钩藤饮(天麻10、栀子9、杜仲9、夜交藤9、钩藤12、黄芩9、益母草9、茯神9、石决明18、牛蒡子12、桑寄生9)。
临床应用:头晕头痛者,加菊花6、桑叶9;心烦易怒者,加丹皮9、白芍20;便秘者,加生大黄6;中经络转为中脏腑者,可加牛黄清心丸或安宫牛黄丸。;(三)痰热腑实,风痰上扰
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腹胀,便干便秘,头晕目眩,咳痰或痰多,舌质暗红或暗淡,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脉弦滑而大。
治法:化痰通腑。
代表方药:星蒌承气汤(生大黄6、芒硝3烊化、瓜蒌12、胆南星9、丹参30)。
临床应用:热象明显者,加栀子10、黄芩10;老年体弱津亏者,加生地12、麦冬12、玄参12;本症治疗关键为通下法。;(四)气虚血瘀
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面色恍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治法:益气活血,扶正祛邪。
代表方药:补阳还五汤(黄芪50、当归15、赤芍15、川芎15、桃仁20、红花6、地龙12)。
临床应用:本方主要用于中风病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的治疗;若气虚明显者,加党参20、太子参15;言语不利者,加远志15、石菖蒲15、郁金15;心悸、喘息者,加桂枝12、炙甘草9;肢体麻木者,加木瓜12、伸筋草12、防己12;上肢偏废者,加桂枝12;下肢瘫软者,加川断15、桑寄生15、杜仲12、牛膝12;小便失禁者,加桑螵蛸15、益智仁12;血瘀重者,加莪术12、水蛭6、鬼羽箭6、鸡血藤15。;(五)阴虚风动
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烦躁失眠,眩晕耳鸣,手足心热,舌质红或暗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细弦数。
治法:滋养肝肾,潜阳熄风。
代表方药:镇肝熄风汤(龙骨15、牡蛎15、代赭石30、龟板12、白芍20、玄参12、天冬12、茵陈20、麦芽10、钩藤15、菊花9)。
临床应用:挟痰热者,加天竺黄6、竹沥6、川贝母9;心烦失眠者,加黄芩10、栀子10、夜交藤15、珍珠母9;头痛重者,加石决明20、夏枯草15。;(六)痰热内闭清窍
证候:起病急骤,神昏或昏愦,半身不遂,鼻鼾痰鸣,肢体强痉拘急,项背身热,躁扰不宁,甚则手足厥冷,频繁抽搐,偶见呕血,舌质红绛,苔黄腻或干腻,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醒神开窍。
代表方药:羚羊角汤(羚羊角2、珍珠母6、竹茹6、天竺黄6、石菖蒲15、远志15、夏枯草15、牡丹皮9)配合灌服或鼻饲安宫牛黄丸。
临床应用:阳闭者可以参考本型治疗;若痰多者,加竹沥6、胆南星9;热甚者,加黄芩10、栀子10;神昏者,加郁金15。;(七)痰湿蒙蔽心神
证候:素体阳虚,湿痰内蕴、发病神昏,半身不遂,肢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