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穴位按摩操在乳腺癌术后患肢功能恢复训练中的临床应用观察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穴位按摩操在乳腺癌术后患肢功能恢复训练中的临床应用观察
陈旭1 韩笑1 何祥午1 赵辉2
(1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医医院 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0)
(2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二医院 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6)
【摘要】目的:探讨“穴位按摩操”对乳腺癌术后患肢功能恢复训练中的临床应用与观察。方法:将60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2组均在术后第1天开始指导功能锻炼,对照组行常规乳腺癌术后护理并嘱其按时功能锻炼,实验组除行常规乳腺癌术后护理外,并给予乳腺按摩操进行康复护理。结果:实验组治疗优24例,良4例,差2例,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优16例,良7例,差7例,总有效率76.6%。结论:通过“穴位按摩”,能否促进乳腺癌术后患者,患肢功能提早康复,能否减轻患者术后患肢疼痛的程度。增加患者坚持患肢康复训练的主动性和依从性。
【关键词】穴位按摩操;乳腺癌;患肢功能恢复;训练
【中图分类号】R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6-0240-02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癌症之一,在我国占全身性癌症的7%~10%,占女性癌症的26%,发病率仅次于宫颈癌,并呈逐年上升趋势。早期根治手术治疗效果较好,术后康复治疗可明显改善预后。穴位按摩操”对乳腺癌术后的患者,可缓解患侧肢体的疼痛[1]。现对60例乳腺癌患者术后康复行穴位按摩操进行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4年8月~2015年12月收治的乳腺癌术后患肢给予位按摩操护理。年龄35~68岁,平均47岁。病理分期:Ⅱ期42例,Ⅲ期1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2组均在术后第1天开始指导功能锻炼,对照组行常规乳腺癌术后护理并嘱其按时功能锻炼,实验组除行常规乳腺癌术后护理外,并给予乳腺按摩操进行康复护理。
1.2 方法
穴位按摩操是通过对特定的穴位(肩井穴、云门、中府、乳根穴、合谷穴、内关穴等)配合经络的拍打、按揉、伸屈、抖动等。通过“穴位按摩”,促进乳腺癌术后患者,患肢功能提早康复,减轻患者术后患肢疼痛的程度。增加患者坚持患肢康复训练的主动性和依从性。
1.3 主要技术指标
术后7~8周内,患肢上举及外展可达到135~180度;肩关节活动范围达到270~360度,无明显牵拉疼痛感。
2.结果
患肢功能恢复:实验组治疗优24例,良4例,差2例,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优16例,良7例,差7例,总有效率76.6%。水肿情况:实验组轻度25例,中度4例,重度1例。对照组轻度13例,中度12例,重度5例。
3.讨论
乳腺癌多见于40~60岁妇女,是常见而又严重的乳房疾病。患者无意中发现或体检发现乳房肿块,多无疼痛,肿块亦无周期性变化。肿块单个,质地常偏硬或坚硬如岩石,表面高低不平,活动度差,或与皮肤或深部组织有粘连。肿块表面皮肤呈橘皮样变,或有乳头抬高或内陷等。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X线和B超检查有助诊断,必要时可作CT或病理检查以资鉴别。
目前治疗乳腺癌的主要方法是早期根治手术治疗,而手术须切除患侧的乳腺、胸大肌、胸小肌、腋窝淋巴结及结缔组织。由于切除范围较广,术后如果不能及时进行功能锻炼,将会造成患侧上肢的功能障碍,而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应加强患肢的功能锻炼。
术后应使患者处于半卧位,术侧上肢置于功能位,肩外展,肘屈曲或自由放置,以枕头支持前臂和手。次日即可做手指伸屈、握拳、腕屈伸、前臂旋前旋后和肱二头肌等长收缩练习。拔除伤口引流管后改仰卧位,可逐步加做肘、上臂、肩的活动,并在他人协助下用术侧上肢洗脸、刷牙、吃饭,逐渐过渡到自己独立完成[2]。伤口拆线后可增加上臂、肩的活动范围和活动次数,具体的医疗体操如下。摆动运动,坐位或站立位,身体前倾,术侧上肢自然下垂,做前后内外方向的摆动,做内收活动时使术侧上肢的摆动超过身体中线。耸肩、旋肩运动,坐位或站立位,缓慢耸肩,使肩上提达耳水平,然后下降,再使肩在水平面上做缓慢的内旋和外旋活动。双臂上举运动,站立位,面对墙壁,足趾离墙约30cm,双手指尖抵墙面,缓慢向上爬,使双臂保持平行,连续练习数次;然后改为侧立,使术侧肩对墙壁,肩外展,手指尖抵墙面,缓慢上爬,连续练习数次。肩关节活动范围有改善时逐渐缩小足与墙的间距。护枕展翅运动,坐位,双手“十指交叉”,上举至额部,然后移向后枕部,将双肘移向前方,再分开移向耳部,最后将交叉的双手举至头上,再降回到起始位。以上所有动作均宜缓慢进行[3]。
在进行以上训练的初期,可用健侧上肢带动患侧上肢,逐渐加大活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