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简述湿热病及其辨证施治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简述湿热病及其辨证施治
赵玉秀 (黑龙江省萝北县中医院 154200)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0)19-0052-02
【关键词】 湿热病 辩证施治
湿热病是临床常见的外感热性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病,朱丹溪谓:“六气之中,湿热为病,十居八九”但以夏秋为多见,如不及时治疗。往往缠绵难解,而且又常是导致急性肝炎、肠炎、痢疾以及泌尿系感染等病发作的诱因,发病早期也容易和湿温(肠伤寒)病的临床症状混淆不清,历代医家虽有所论述,惜语焉不详,然清代陈平伯曾有《湿热论》专著,在论证方面,有一定临床意义,只是论中所治法有药无方,初学难以掌握要领。后经清末王旭高为之补充这一缺陷,将所列药物按证汇编歌诀,便于习诵,亦未能衡定方名证名,总觉得未臻完善。长期以来对本证很少专门讨论。而其病证临床又屡见??鲜。引起了临床教材中增入了“湿阻”这一病证,这临床教学增添了新的内容,笔者就对本证的一些粗浅认识,结合临床验证公诸同道,还希不吝赐教。
1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所谓“湿热病”即感受湿热之邪化热所致之病症,前人对此早有论述,如雷少逸在《时病论》中就指出:湿邪为患者。“伤湿、中湿、冒湿、湿热、寒湿、湿温”的不同。考这一论述,前者是泛指了湿邪伤人的不同途径而言,而所述湿热、湿温、塞湿三者对湿邪的不同性质提出了不同概念,为我们认识。湿热病”有了明确的界限。如说:“素伤于湿,因而中暑,暑湿相搏,名日湿温。”而论“湿热病”则日:“湿体本寒,-酝酿成热”、“寒湿可以温散。-湿热可以清通-断不可混湿温为湿热,理当分别湿热、湿温为二门”,这就指出湿温是既伤于湿,复感暑邪,是感受暑和湿合并而成.而湿热病是感受寒湿之邪,逐渐l酝酿热而成。所以雷氏对章虚谷提出:“统以湿称为湿热”的批评是中肯的,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的,这种对学术一丝不苟的负责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如何认清湿温病和湿热病二者的不同,不但在发病机理上有区别,更重要的是从临床证候上去加以认别,如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上焦篇43条云:“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再从《时病论》看。考湿热之见证侯对比看,湿温、湿热二者有明显区分的。前者有恶密身痛,午后身热苔白不渴,为湿温病的初起症候。后者为身热有汗,苔黄溺赤.乃湿邪化热之候,故虽同为身热,湿温病之热,状若阴虚,面湿热病则身热烦渴自汗,可知湿温病为暑湿之邪深伏,湿热病乃感受寒湿之邪的化燥过程中,而见烦渴之象,纵观前人论述,在认证识病的基础上,寻找各自的特点,一般地说,湿温病,由于病邪深隧,邪结中焦,如胸闷腹满不思饮食,大便不通等里症较突出,其治疗在里,若治不如法,往往贻误病机病难速已,而湿热病邪由寒热,邪郁肌表卫气之分,或表现少阳经症较明显,如能宣透及时。不致于迁延时日,临床处理肝炎、痢疾等视其证候的兼有症状,有目的也宣表或清里,投药确当是可以缩短疗程的。这就需要我们在临证时重视运用辨证的观点和法则,跳出某些框框柬搏,才能显示出祖国医学治疗热性病的特点。
2 辨证施治
对湿热病的辨证,薛生白以经络表里三焦而分证,与吴鞠通的三焦论治有近似之处。
本人认为湿热病属外感热病范围,以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辨证比较容易掌握,根据病情的发展情况,三焦学说有时可作参考。
本病的特点,发热由轻而重,午后热甚或空热如症,由于湿热稽留则见周身困重,头昏胀嗜卧,口淡无味,无思纳谷,可根据人体正气盛衰以及感邪的轻重,化热的趋热来决定。临床证候可分湿重、热重等进行辨证施治,其治疗原则可根据情况分别选用芳香化浊、淡渗利湿与苦寒清热三法为主在具体运时注重以芳香化浊,淡渗利湿为主,适当配合苦寒清热药,热重之症当以苦寒清热为主,同时配以芳香化湿淡渗利湿之品为治。
2.1 湿热滔起,凛凛恶寒,伴有发热,热势逐渐升高,午后尤为显著,头痛,身重疼痛,胸脘痞闷,不思饮食,口不渴,苔白脉濡,治以芳香化浊宣变表湿,方用藿香正气散。
例证:李某,女,43岁,供销社会计。
证见头晕身重70余日,数服感冒冲剂及西药土霉素等,恶寒身重始终不解,曾经中药内服,寒热不随汗解,每日午后身热,清晨热退。三诊时经笔者诊治,认作湿郁肌表,邪热内踞,取藿香正气散加叩仁、苡仁服药后发汗畅,小便清利而解。
2.2 湿邪偏重,身热不高,胸膈痞闷,舌苔自腻或兼灰黄,口干不欲饮,脉濡,治以化湿为主,清热为辅,可用藿朴更芩或三仁汤。
例证:季某,女,南通化机厂工人。
身热缠不退十余日,伴有周身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