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ESD Technology 经典资料(第一部分)
ESD Technology 经典资料(1)
第一部分
目录
第一章 简介 (Introduction) 2
第二章 静电放电的模式以及工业测试标准 4
2.1 人体放电模式 (Human-Body Model, HBM) : 4
2.2 机器放电模式 (Machine Model, MM) 5
2.3 组件充电模式 (Charged-Device Model, CDM) 6
2.4 电场感应模式(Field-Induced Model, FIM) 8
第三章 静电放电的测试 8
3.1 静电放电测试组合 9
3.1.1 I/O Pin的静电放电测试 9
3.1.2 Pin-to-Pin的静电放电测试 10
3.1.3 VDD-to-VSS的静电放电测试 10
3.1.4 Analog Pin的静电放电测试 11
3.1.5 CDM的静电放电测试 11
3.2 静电放电测试方式 12
3.3 静电放电故障判断 13
3.4 静电放电测试结果的判读 13
第四章 静电放电防护设计的基本概念 14
4.1 防护电路之设计概念 14
4.2 防护组件之选用 16
4.3 静电放电防护电路的实例 17
第五章 传输线触波产生器系统(TLPG System) 19
前言: 19
5.1 传输线触波原理 21
5.1.1 具有电阻负载的传输线 21
5.1.2 终端开路且具初始充电的传输线 22
5.1.3 传输线触波产生器的基本原理 23
5.2 传输线触波产生器(TLPG)的组装 24
5.2.1 传输线触波产生器的组合 24
5.2.1.1 终端极化区 25
5.2.1.2 传输线区 26
5.2.1.3 传输线触波产生器控制盒 26
5.2.1.4 电源供应器 26
5.2.1.5 待测组件探测区 27
5.2.1.6 量测仪器 27
5.2.2 传输线触波产生器的验证 27
5.3 传输线触波产生器的应用 28
5.4 TLPG的组装实例 30
第六章 互补式金氧半集成电路之静电放电防护技术 32
6.1 前言 32
6.2 制程上(Process Level)的改进方法 33
6.2.1 ESD-Implant Process(防静电放电布植制程) 33
6.2.2 Silicided-Diffusion Blocking Process (金属硅化物扩散层分隔制程) 35
6.3 组件上(Device Level)的改进方法 37
6.3.1 LVTSCR组件 37
6.3.2 互补式LVTSCR组件的设计 39
6.3.3 高噪声免疫力的LVTSCR组件 44
6.4 电路上(Circuit Level)的改进方法 51
6.4.1 闸极耦合(Gate-Couple)技术 51
6.4.2 互补式的闸极耦合静电放电防护电路 52
6.4.3 闸极耦合互补式LVTSCR静电放电防护电路 55
6.4.4 实验数据 58
第七章 全芯片防护设计 61
7.1 内部异常损伤的问题 61
7.1.1 输入脚/输出脚的ESD测试 61
7.1.2 ? 脚对脚的ESD测试 63
7.1.3 VDD脚对VSS脚的ESD测试 65
7.2 VDD与VSS间的ESD防护 66
7.2.1 VDD与VSS间的寄生组件 66
7.2.2 先前的防护技术 67
7.2.3 改进的设计方式 68
7.2.4 电源在线杂散电容/电阻的效应 69
7.3 先进制程对ESD拑制电路的影响 72
7.3.1 先进制程的影响 72
7.3.2 改善措施 73
7.4 节省面积的创新设计 74
7.5 在Mixed-Mode IC的应用 81
7.6? 结论 85
第八章 静电放电防护设计之案例探讨 85
8.1? 组件充电模式之防护设计 (CDM ESD Protection) 86
8.2 动态浮接闸级之ESD防护技术 90
第九章 静电放电防护技术相关之美国专利与研究论文 99
US Patents and Research Papers on the ESD Protection Techniques 99
9.1 ESD相关之美国专利 99
9.2 ESD相关之研究论文 99
第十章 结 论 100
ESD Links 100
第一章 简介 (Introduction)
在互补式金氧半(CMOS)集成电路中,随着量产制程的演进,组件的尺寸已缩减到深次微米(deep-submicron)阶段,以增进集成电路(IC)的性能及运算速度,以及降低每颗芯片的制造成本。但随着组件尺寸的缩减,却出现一些可靠度的问题。在次微米技术中,为了克服所谓热载子(Hot-Carrier)问题而发展出LDD(Lightly-Doped Drain)制程与结构; 为了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