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经后路病灶清除椎弓根固定270度植骨治疗上胸椎结核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经后路病灶清除椎弓根固定270度植骨治疗上胸椎结核
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脊柱外科 陕西西安 710054
【摘 要】目的: 探讨经后路病灶清除椎弓根固定椎间及后、外侧植骨治疗上胸椎结核的方法和疗效。方法:2001年3月至2009年8月共收治上胸椎结核32例。年龄17~67岁,平均41.2岁。胸2.3椎体 3例,胸3.4椎体 9例,胸4.5椎体 11例,胸5.6 椎体9例;23例出现脊髓神经功能损害,按ASIA分级:B级3例,C级12例,D级8例,E级9例;术前脊柱后凸畸形Cobb角19~38deg;,平均34.1deg;。所有病例采取后正中入路经椎弓根固定,矫正后凸畸形;然后经脓肿及椎体破坏较重侧进入,切除后侧肋骨约6cm,并切除该侧病椎关节突和椎弓根,半侧椎板进入椎体侧前方及椎间行病灶清除、椎管减压、椎间及后外侧植骨。对两侧脓肿的,在清除完一侧病灶后,对侧同法切除肋骨和横突,顺椎弓根向前推进直达病椎前外侧及椎间隙,进行病灶清除。结果:手术时间140~260min,平均170min;术中出血400~1100ml,平均760ml。术中无胸膜、大血管、脊髓硬膜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术后两周佩戴支具下地活动。随访24~52个月,平均35个月,植骨融合时间4~8个月,平均6.7个月,术后胸椎后凸畸形Cobb角6~13度deg;,平均9deg;,;末次随访Cobb角6~17deg;,平均11deg;;脊髓神经均有不同程度恢复,ASIA分级C级2例,D级4例,E级26例。无结核复发,内固定无松动、断裂。结论:上胸椎结核经后路可在一个切口内同时行结核病灶清除、 脊髓减压、椎间及后、外侧植骨、内固定,能有效矫正胸椎后凸畸形、恢复脊柱稳定性。并且具有病灶清除彻底、手术创伤及风险小、植骨融合率高等优点。
【关键词】脊柱结核;上胸椎;后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
【中图分类号】R687.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8999(2015)9-0999-02
脊柱结核的手术治疗目前常采用的手术入路是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1-4]。然而,上胸椎结核由于其病灶位置深在、肩胛骨的阻挡,以及邻近心、肺、大血管等纵隔重要结构,前路手术显露有一定的困难和风险[3]。我们采取后侧入路经椎弓根固定,同切口后外侧病灶清除270度植骨融合治疗上胸椎结核32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1年3月至2009年8月共收治上胸椎结核32例。男19例,女13例;年龄17~62岁,平均41.2岁。病程3~14个月;病变部位:胸2、3椎体3例,胸3、4椎体9例,胸4、5椎体11例,胸5、6椎体9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胸椎后凸畸形,术前胸椎后凸畸形Cobbprime;S角19~38deg;,平均34.1deg;;合并单侧椎旁脓肿的21例,双侧椎旁脓肿的12例;23例出现不同程度脊髓神经功能损害,按ASIA神经功能分级:B级3例,C级12例,D级8例,E级9例。有肺结核病史17例、其中合并有活动性肺结核5例;胸膜炎病史8例、合并有胸腔积液3例。实验室检查:血沉60~120mm/h,平均75mm/h,血红蛋白70~110g/L,平均95g,C-反应蛋白12~85mg/L,平均56mg/L。
1.2 术前准备
1.2.1 术前抗结核治疗
所有病例术前均需常规进行强化抗痨治疗2—4周,(吡嗪酰胺1.0g、异烟肼0.3g、利福平0.6g晨起顿服、链霉素0.75g肌注1次/d)。抗痨治疗的有效指证是:低热、盗汗、乏力、消瘦、食纳差等全身中毒症状明显改善、血沉下降至50mm/h以下。对于合并有活动性肺结核的行抗痨治疗4—8周,使肺结核得到有效控制,对合并结核性胸腔积液的在有效抗痨治疗的同时,积极的行胸腔穿刺抽液,有效地控制胸腔积液。对于病情较重、脓肿较大经规范的抗痨治疗血沉仍不能降至50mm/h以下者,但只要结核全身中毒症状明显改善,血沉下降幅度在30mm/h以上者,仍可进行手术。
1.2.2全身支持治疗
对于体弱、消瘦,贫血、低蛋白血症等营养不良者,以及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及其它合并症和高龄患者,在进行抗痨治疗的同时应给与积极的全身支持治疗及其它合并症的治疗。使血红蛋白达到100g/L以上,合并症得到有效控制,以改善患者的全身状况,增强抵抗力、降低手术风险、利于术后康复。
1.3 手术方法
患者插管全身麻醉,取俯卧位,病椎为中心后正中入路,显露病椎上下各两个椎板、横突和关节突;病椎上下各两个椎体分别安装两组椎弓根钉。
1.3.1 对于不合并脊髓损伤上胸椎结核的手术方法:
从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