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搞定你家的手足战争
搞定你家的手足戰爭
2009-02
親子天下雜誌4期
作者:張瀞文
「媽,妹妹把阿姨送我的水晶球摔壞了……」十歲的如如淚眼汪汪的跑來告狀。
「你好醜,我真高興你沒坐我旁邊。」十二歲的阿鋒挑釁的對弟弟說。
「哥哥打我!」「是他先踩我的!」「我哪有,你亂講!」「閉嘴!你們兩個為什麼不能好好玩在一起?這個禮拜都不准看電視!」爸爸用力將皮包往地上摔,大聲地罵。
手足戰爭若每天上演,家庭生活將更形混亂。在美國《兒童虐待和疏忽》期刊有研究發現,手足爭吵並不如我們想像只是互動的一部分,若沒有適當引導,會讓孩子產生許多焦慮、憤怒和沮喪,尤其是一年大打出手超過五次以上的手足。
但另一方面,許多專家也指出,應更正向看待手足爭吵,因為那有助於孩子長大後面對更複雜的人際互動,他從中學會妥協、處理不同意見、學習幽默和折衷,還有在必要時堅持己見。
一個前提:統一的價值體系
談及如何處理手足紛爭之前,行政院衛生署豐原醫院臨床心理師陳怡如強調,父母必須先了解自己的價值觀。面對孩子「每次都不一樣」的爭執狀況,才能篤定且堅定的處理。
當價值不夠清晰,很容易聽到什麼方法就拿來用,昨天希望哥哥多包容弟弟,今天又覺得兩人應該公平競爭。方法不一致,使孩子感到困惑,無所適從。
但是如何找到合適的價值及方法呢?從事諮商及親職工作的王理書提供一個簡單的判斷方式:「做起來很勉強的方法就是不適合的。」例如,有人建議手足爭吵時,「不介入」是最高原則,在爭吵的當下,你感覺自己是否能夠「自然而然」不插手?或者是很勉強?如果感覺很不舒服,又很想試試看孩子能否自己處理問題,不妨告訴孩子:「我相信你們可以自己解決,我半小時後回來。」離開那個情境,找到比較舒服的方式嘗試新建議。
三不五要:讓爭吵成為人際互動練習
孩子的爭吵總是推陳出新,沒有一種方式可以處理所有爭吵情境。但是面對孩子的爭吵,以下方法,幫助你培養孩子良好手足關係。
● 不比較
我們對每個孩子的比較,強化了他們的對立與競爭。就算是善意的比較也是。
用具體的語言描述孩子需要改進的部分或做得很好的事情。例如,以「弟弟,你的外套掉下去了,請把它拿到衣櫃掛好。」取代「你為什麼不能像哥哥一樣掛好衣服?」當你因為他做好某件事想讚美他時,以「真高興你把外套掛好了,我們的走廊看起來好乾淨!」取代「你比哥哥愛乾淨多了。」
除了消極的不比較外,父母更可以積極為孩子搭起善意的橋梁。
親子作家汪培珽還建議父母「幫孩子做公關」。從懷了老二之後,她就開始唸一些迎接小嬰兒的故事書給老大聽;老二從醫院抱回來的那一天,當全家人喜孜孜迎接新生命時,她偷偷把老大叫到一旁,拿出老大喜歡的小禮物:「這是小弟弟要送給大姊姊的禮物……」當老二只是個躺在床上咿咿啊啊的小娃兒時,每次老大從幼稚園回來,她會說:「弟弟在家好想你喔!」「弟弟說要買薯條給姊姊吃喔!」
● 不仲裁
父母的仲裁,很容易讓爭吵雙方都解釋為「袒護對方」。而且,父母通常只能看到事情的片面,就算親眼目睹,還是可能下錯結論。
從事親職工作多年的王貺懿發現,過多的仲裁造成孩子的依賴,不願意花精力與對方協調溝通,因為「大人會解決」。有時候演變成爭吵不是為了事件本身,而是不自覺「演」給大人看,希望獲得仲裁者的支持。
王貺懿認為,應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大部分孩子有能力找到與手足互動的「最佳解答」。她表示,做親職工作坊時遇到許多有嚴重手足爭吵的家庭,追本溯源都是父母太急著當法官、判對錯,而且處理時帶著過多情緒所致。
陳怡如也認為,手足的關係是一輩子的,孩子有必要藉著不斷練習,找到適切的相處之道。
面對孩子的「申訴」,王貺懿會先摟摟她,同理她的心情,然後示弱,「媽媽真的想幫你,可是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陳怡如則扮演「暴君媽媽」的角色。搶玩具時,二話不說把玩具沒收。幾次下來,孩子就算有爭執,也會在媽媽發現前,趕快找到解決方式。有時候,就算哥哥跑來告狀,她會先問,「你試著處理過了嗎?」再接著處理。
可是,「不仲裁」不代表坐視不管。當孩子要爆發肢體衝突,或者爭吵中有謾罵、揭瘡疤、洩漏隱私等,父母還是需要介入處理。
● 不情緒化
在處理孩子爭吵之前,王理書提醒父母,要先清楚自己的情緒狀態。如果父母因為疲累或煩躁而情緒不佳,就很誠實跟孩子說,「我受不了你們這樣吵,馬上分開。」或者離開現場、深呼吸、做些讓自己放鬆的事。
體諒自己需要休息與安靜,也讓孩子知道你累了,必要時請家中其他成員幫忙。千萬不要帶著混亂的情緒,用抓狂、粗糙的方式,以「你跟他道歉」草草處理。
● 要確立家庭規矩和界線
我們鼓勵孩子為對方著想,但是很多時候,他們更需要明確的指導,清楚這個家的界線在哪裡。
在平時就立下一套清楚、簡單的家庭規矩。例如,搶玩具就沒收玩具、不動手、不嘲笑等。並向孩子說明為什麼這樣做、如何做到。必要時請他們提供意見,還有哪些行為會傷害一個家,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