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矿井物探-2_2精选
* 矿井地球物理勘探 §2.3 巷道层测深法 2.3.1 层测深基本原理 层测深的装置(右图)实质是一种赤道偶极装置。供电偶极和测量偶极置于同一巷道中(如果俩偶极分置于不同相邻巷道,称层透视),电极分别安置在煤层顶、底板的分界面处,并指向工作面。施工时,AB偶极固定在巷道测点位置上,测量偶极MN按一定变化间隔由近及远移动观测随偶极距(AB中心至MN中心)逐渐增大,层测深顺层探测深度也逐渐增大,通过不断改变偶极距的大小,来研究工作面煤层的电阻或电阻率的变化,从而达到确定断层构造等构造扰动存在和空间位置的目的。 §2.3 巷道层测深法 2.3.1 层测深基本原理 层测深装置在煤层中形成偶极子场,其电流分布如图所示。当 时,即煤层为低阻时,电流向将集中分布在供电偶极子所在煤层的柱体内。距AB不远处电流已衰减到很小。显然在低阻煤层中国,不利于大偶极距的层测深探测。 对于高阻煤层,即 情况,由于高阻煤层对电流的排斥作用和低阻顶、底围岩的吸引作用而导致电流从低阻围岩向远处流动,并在远处通过煤层形成电流回路,从而使电流顺层穿透深度增大,且随煤层和顶、底板电阻率差异越大,电流扩散越远。显然,层测深更适用于高阻煤层的探测工作。 §2.3 巷道层测深法 2.3.1 层测深基本原理 层测深勘探体积示意图 层测深是一种体积勘探,其勘探体积是一个张角30°的扇形柱体,如下图。随r增大,勘探范围(或深度)也随之加大。 §2.3 巷道层测深法 2.3.2 层测深井下施工方法技术 电极安置条件是层测深获得高质量观测数据的关键。特别是井下金属支架绝缘程度较差时,常使AB供电电极旁路而导致层测深观测失败。正常情况下,要求电极安置在煤层与顶、底板交界处,给井下施工带来麻烦,又因接地电阻过大,而影响观测。为改善接地条件,通常可在交界处用煤电钻首先打好深度为40~80cm的电极孔,然后用含盐黄泥填充,再插入电极,以保证接地良好。 偶极距r的大小,视采区宽度而定。宽150m左右的采区,最大偶极距rmax在150~240m为宜,最小偶极距rmin的选择要考虑巷道空间对场的影响,为避免巷道对小极距影响所引起的虚假异常,对一般常见巷道(截面积为6m2左右),初始极距应大于10m,常选用15~20m较为适合。 偶极系列的选择原则与电测深法类似,在井下研究小构造扰动,一般采取△=1/8~1/10采样间隔系列为宜,在关键极距处可适当加密。 §2.3 巷道层测深法 2.3.2 层测深井下施工方法技术 为了便于研究煤层平面范围内构造变动情况,可绘制视电阻和视电阻率平面图,其绘制方法如下图所示。即把不同极距的 值标在偶极距中垂线上距观测巷道距离为r的点处,然后构制等值线,即可获得一张反应构造变动的 等直线平面图。如果以实测的 值和理论计算的 值间的偏差为参数,依照上述方法可构制出视电阻或视电阻率偏差图,由偏差值大小,可推断构造扰动沿煤层的分布状态。 层测深视电阻率偏差平面图 §2.4 矿井直流电透视法 2.4.1 基本原理 矿井直流电透视法的原理与矿井无线电波透视法(坑透法)类似,它把供电电极A(有时用偶极AB)和测量电极MN分别布置在采煤工作面两相邻巷道中,采用直流供电,通过测量MN间的电位差△UMN ,研究两巷道间工作面内及围岩中的电场分布规律,用于探测工作面内部及其顶底板岩层内的含水、导水构造异常。 (a)轴向单极—偶极法 (b) 赤道单极—偶极法 (c) 轴向偶极—偶极法1 (d)赤道偶极—偶极法1 (e) 轴向偶极—偶极法2 (f) 赤道偶极—偶极法2 §2.4 矿井直流电透视法 2.4.1 基本原理 1 :轴向单极—偶极法 2 :赤道单极—偶极法 3 :轴向偶极—偶极法1 4 :赤道偶极—偶极法1 5 :轴向偶极—偶极法2 6 :赤道偶极—偶极法2 各种方法电位差响应大小比较 §2.4 矿井直流电透视法 2.4.2 井下施工方法技术 直流电透视法工作方法与矿井无线电透视相同,测量工作在采煤工作面的两顺槽间进行,一般每10米一个测量点(MN),每50m一个供电点(A)。如果采场较短,如小于80米,应加密到每5米一个测量点,20~30米一个供电点。 具体测量方法是,对每个供电点供电时,对应在另一顺槽的扇形对称区域内布置15~20个观测点进行测量 。当本巷道内所有供电点测量完毕后,测量与供电在两巷道对调,重复观测所有供电点,以确保采面内各单元有两次以上的覆盖。 §2.4 矿井直流电透视法 2.4.3 资料解释方法 1)曲线对比法 曲线对比法[4]是直流电透视资料解释中最常用的基本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