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袁干斌《书边碎墨——一位教师的读书札记》有感.docVIP

读袁干斌《书边碎墨——一位教师的读书札记》有感.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读袁干斌《书边碎墨——一位教师的读书札记》有感   成为所有美好的中心,是我读完江苏昆山国际学校袁干斌老师《书边碎墨——一位教师的读书札记》的鲜明感受。   一   这是一本书评集。从中,我能体味到干斌海纳百川般的阅读追求。   哲学、文学、史学、文字学、教育心理学,均有涉足。尽管眼光很刁,缺乏情趣和个性表现力的书会被他迅速剔除,但孜孜以求,扎实推进的“全阅读”毕竟被贯彻了下来,这是颇为不易的。所评的40本书中,除季羡林和瑞士作者于尔克·舒比格的书达到两本外,其余作者均只有1本,这可见出他均衡营养,多方涵育的阅读努力。在沉迷中克制,在克制中沉迷,不是一般人都能做到的。   不过,总体来看,干斌对异域作者或中国老一辈名家的著作颇为情有独钟。40篇书评中,异域作者(如美国的莎拉·潘尼培克,法国的萨米耶·德梅斯特,德国的维里·费尔曼等,且多为当下的教师)的著作有26本,占65%;所剩的14本中国作者著作中,老一辈名家的(涉及季羡林、杨绛、周汝昌、何兆武等人)有8本,占57%。   也许有人会对之不屑一顾:崇洋媚外!可是在我,却情不自禁地想到胡适先生曾经提出过的主张:以西方的“少年血性汤”,即充分发展的个性主义,来挽救暮气攻心的中国文学。干斌显然有借西方人独特的视角、思维方式来不断激活自我思维,刷新自我体验,以避免同质化思考窘境的意图。   这从他的相关引用和明悟中,不难一窥消息——   “不要让大人的无知/惊动了他美丽的心思/如果他只是个孩子/那就让他活得像个孩子/不要让他聪明得/失去了最初的样子”,这是对台湾作者黄舒骏歌词的引用,何尝不是他对自我,还有我们身边很多老师教育行为的一种警策与启蒙?   但是,干斌的吸纳是审慎的,也是时刻伴随了批判性的。譬如,对肯·古德曼关于“全语言教师”的勇敢倡导,他坦言自己“做不到”,因为“勇敢”很重要,但教育上的胜利,光靠“勇敢”往往是难以奏效的。对维里·费尔曼的《德国,一群老鼠的童话》,他则旗帜鲜明地宣称:“没有从本书中读出以往一般童话于我们的亲切、温馨和甜蜜,而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沉重与压抑。”这些朴素而理性的话语哪里是狂热的崇洋媚外者所能道的呢?更何况,他的书中也提到了王崧舟、肖川、张文质等人的看法。这说明,他的阅读是有所持守的,那就是立足本土、面向世界,读贯中西、以西为主的兼容并包、颉颃互进式阅读取向。这种追求哪里又是浅薄的崇洋媚外者所能企及?   海纳百川般的阅读,更体现在低位吸纳的自觉和虔诚上。   在书评中,我们看不到干斌任何妄自充大,以教师领军者形象指手画脚的面影,有的只是新鲜的汇报,幸福的分享,乃至真诚的剖析与严苛的自我拷问。“三心映鉴,真情斯见;虽隔千秋,欣如晤面。无奈本人愚钝,无论从心智还是学养,都未能达到如先生(指周汝昌,笔者注)所期望达到的‘映鉴’的程度。但品读之余,消除了不少文化典故的盲点,开启了更多诗词格律的认识,却是不争的事实。”谦冲自牧而又能洞开心扉,不仅让自己活得更多,活得更美,而且还一下子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真的令人有一种深感其诚,急于一口气读完书稿的冲动。   更重要的是,他将海纳百川般的阅读化作了确证自我的言语表现。博览群书,不少人都会。但是“览”而不写的,大有人在。所以,“览”后产生的很多思考、感动很快就被岁月抹平了。及至调用,仍觉一片茫然。尽管也有人会提要勾玄,做些笔记,甚至还有过目不忘的超能力,但是存而不用的占有式阅读,毕竟比不上干斌的这种主动融入、对话、扬弃,且诉诸表现的存在性阅读。   事实上,也只有这样的阅读,才能真正地强旺言语生命,使自我永远在场。   二   成为所有美好的中心,在对童年价值的敏感、阐扬和守护上体现得最为充分。   读干斌的书评,你会发现:他仿佛是在以婴儿般的眼光,打量着每一本书所呈现的心灵世界——   发现于尔克·舒比格就像发现鸟群,发现星空那样,在我的读书历程中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那还是一年前,首次邂逅他的《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因为被打动,所以情愿被一个人的文字所捕捉,像一尾甘心被网住的鱼。(《如果他只是个孩子——读于尔克·舒比格爸爸、妈妈、我和她》)   无论是援引文字,还是联想、想象、分类、阐析的文字,莫不带了这种新鲜、惊奇的目光。惟其新鲜、惊奇,他对童年价值所遭遇的世界性误读、漠视和遗忘的思考,也就显得格外动人心弦。   对“乖乖坐着不动”过敏,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因为他们更喜欢奔跑、跳跃,爬上爬下,追逐新奇,可是成人偏以不动为乖,百般诱使、威压,直到孩子“脱敏”才会善罢甘休,早把“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教育智慧抛到九霄云外了!对此,干斌毫不客气地批判道:“殊不知‘乖孩子的伤最重’,压抑一粒种子的生长,最终收获的往往是扭曲的生命。”   因为误读,所以童年的很多珍贵价值被漠视了。比如,儿童的哲学思维,对生命

文档评论(0)

过河的卒子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