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双雄 百姓弟兄.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影像双雄 百姓弟兄   朱宪民,1943年出生在山东一个地道纯正的农民家庭,1968年成为《吉林画报》摄影记者,2002年成为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王玉文,1948年出生在辽宁一个世代矿工的工人家庭,1973年成为《阜新日报》摄影记者,2002年成为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一个农民的儿子,拍了40年农民。   一个工人的儿子,拍了40年工人。   暂不表二人间的默契与砥砺、中国摄影界最无间的友情见证,且不说观看者的赞叹与感慨、中国普通民众最广泛的回眸反思,仅仅这样一个单纯却富有意味的事实――工人、农民,40年的存在;工人的儿子、农民的儿子,40年的坚持――就足以成为中国摄影史上的一个奇迹,成为中国纪实摄影史上的一座丰碑。   我一直对一位作家定义“英雄”的字句记忆深刻:“所谓英雄,不过是比别人多坚持了5分钟。”而在40年的拍摄生涯中,坚守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无论这个人曾表达过什么,也无论这个人沉寂多久,我坚信,在他以40年的厚重积淀发出声音的时候,都必将被时代所铭记。   从这个意义而言,朱宪民、王玉文堪称中国当代的“影像双雄”。      我选择你 你选择我   缘已注定 情难割舍   朱宪民说:“我最庆幸这一生能从事最喜欢的工作,庆幸自己选择了一个可以一生拍摄的题材。我愿意为此抛弃一切世俗的享乐,付出一生的精力。” 他还说:“黄河的拍摄完成了我回报母亲的心愿。我总算没有愧对‘黄河的儿子’这个名称。”   王玉文说:“我非常幸运地选择了摄影这个职业,我不知道怎么形容它,但是我热爱它。现在它已成为我的生活方式。”他还说:“我爷爷和父亲都曾在辽宁的矿区工作过。我在报社当记者时恰好又负责矿区的文字摄影报道。也许就是这一切,铸就了我的‘工业情结’。”   朱宪民选择了摄影,选择了黄河,选择了黄河岸边的农民;王玉文选择了摄影,选择了工业,选择了辽宁的产业工人。两个人不约而同强调的都是选择,不论是职业,还是题材,而他们用来描述自己情感的字眼又是同义词:庆幸与幸运。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为朱宪民出版过一本画册――《黄河等你来》,五个红字格外地入眼入心。一个“等”字,道尽了上苍的安排与天降的大任。那命里注定的,你又如何能抗拒呢?朱宪民的“黄河情结”,仿佛是一份连接着前世今生并将伸展到未来的缘,无尽无休。   中国摄影出版社为王玉文出版过一本画册――《影像背后》,四个灰字很是入情入理。“背后”有什么呢?面对静寂的厂房、废弃的设备和不再的辉煌,王玉文与分流下岗的工人一道经历了失落和改革的阵痛。那血脉相连的,你又如何能割舍呢?王玉文的背后,好像有一双命运的推手,推着他聚焦辽宁工业,关注产业工人,不停不歇。   这样说来,也是摄影选择了朱宪民和王玉文,是黄河和工业选择了他们忠诚的儿子。   “我选择了你,你选择了我,这是我们的选择。”我觉得,这首情歌同样能演绎朱宪民、王玉文与摄影之间的浓情挚爱,因为,他们就是为摄影而生、为摄影而活的。      离开了家 回到了家   走出小家 终成大家   纵观朱宪民、王玉文的生命轨迹与心路历程,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只是在纪实摄影这条道路上,他们起步的时间有早有晚,行进的速度有快有慢。   17岁,朱宪民从黄河边走进了城里,选择到照相馆工作,成为四个学徒中最早出徒的一个。   20岁,王玉文从矿区到乡下插队,与当地农民结为朋友,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接足了“地气”。   25岁,两个人都成了摄影记者,为“高大全”、“红光亮”的影像而忙碌,在中国摄影的崎岖弯路上各自行进。   1979年,已到北京工作的朱宪民,被20世纪30年代美国农业安全局(FSA)摄影师们怀着巨大的同情心和尊敬心所摄取的、没有丝毫矫揉造作的纪实图片深深地击中了,从此迈出了决定自己一生功业的一步――36岁的朱宪民踏上了回家的路,从那以后,他的摄影再也没有离开过黄河和黄河岸边的百姓。在谬误当道的纪实摄影暗夜里,朱宪民无疑是一个早醒的人。   1980年开始,王玉文专职从事辽宁省摄影家协会工作,在80年代末纪实摄影实践规模渐大却表现得良莠不齐的时候,在大多数摄影师跟风走却不严肃地思考“拍什么”的时候,他鲜明地提出,作为工业大省,辽宁要抓工业摄影。40岁的王玉文,带着对纪实摄影的“不惑”理念回到阜新――以这个特定的地方作为自己记录时代特质的基地――拍摄露天煤矿与煤矿工人。   然而,他们又都没有将视线局限在自己的家乡。从黄河源头到黄河入海口,朱宪民在纪实摄影的长度上延伸;从煤矿、钢铁、造船到采石与机械制造,从阜新、鞍山、大连到抚顺与铁岭,王玉文在纪实摄影的广度上铺展。   农民、工人,虽然取材内容平淡无奇,但却恰恰折射了朱宪民与王玉文本色的人生哲学,也让他们直抵纪实摄影的真谛: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