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张机,字仲景,河南南阳人,曾做过长沙太守。他睿智而贤德,十分体恤百姓疾苦。眼见
患病的人日益增多,他便在繁忙的公事中抽出时间,每月的初一和十五都坐在大堂上给百
姓治病,分文不取,这也就是“坐堂”一词的由来。但他能救的人毕竟是少数,为了解决
当时的医者对病证认识不清、误治错治的情况,便动手著述了《伤寒杂病论》一书,以纠
正世医在治疗上的偏颇之处,毫不留私,倾囊相告,只为拯救更多的生灵。
张仲景认为,当时人们患的是一种“伤寒”病,虽然也是一种外感性的疾病,但全然
不同于以往的普通发热性疾病。以往医生们见到发热就用石膏、大黄这样的寒凉药,一般
都能解决问题。但在这种病的治疗当中却适得其反,就是因为这种疾病的发生是多种因素
造成的,体质下降,外界寒邪偏重,正气不能抵御,寒邪直接侵入肌肤,阻遏了气机而发
出现高热,以及各种类似感冒的症状,这种高烧发热,与平时人们因内热壅盛而表气虚
弱,感受轻微寒邪,以内热为主的感冒发热是大不相同的。于是,他大胆地提出了使用温
热药来治疗“热病”的方法,这属于中医治疗原则当中很少提及的“反治法”。他主张用
辛温发散的药品发汗解表,使郁闭于内的寒邪随汗而出,热必自除。由此,他也开创了
“以热药治热病”的先河。
张仲景为人敬仰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这部著作当中体现出来的“辨证论治”的重
要医学思想,可以说,它的出现对后世中医学发展起到了绝对的主宰作用。使用寒凉药物
治疗热性病,是中医的“正治法”;而使用温热的药物治疗,就属于“反治法”。但是这
两种截然不同的治疗方法都是用于治疗热性疾病的,相同的症状,不同的治疗方法,如何
区别和选择呢?就是要辨证。不仅仅是表面的症状,还要通过多方面的诊断(望闻问切四
诊)和医生的分析(辨证分析)得出证候特点,才能处方。这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诊
断方法,就是张先师著名的“辨证论治”观点。这种理论的形成,正是建立在精深的医理
和严密的辨证分析的基础上的,它彻底地否定了仅凭症状来判断疾病性质和治疗方法的主
观诊断法,也就确立了中医的又一重要支柱理论——“辨证论治”的原则。这也是几千年
来中医长盛不衰,至今仍能傲立于世界医林的“拿手绝活儿”,也就是通过望、闻、问、
切四诊,综合分析疾病的性质,因人、因病、因证来选方用药,这才符合变化的病情和不
同体质的病人,才能做到药到病除。也可以说,整部《伤寒杂病论》就是针对当时医生不
能具体分析,准确方用药而著述的一部“纠偏”之书,其中许多条文都是针对所谓“坏
症”,就是医生误治后出现的问题而进行纠正性治疗的。
同时,书中提出了治疗外感病时的一种重要的分类方法,就是将病邪由浅入深地分为
6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些共同的症状特点并衍生出很多变化,这一时期的用方和选药
就可以局限在某一范围,只要辨证准确,方子的运用就会有很好的疗效。这种方法后人称
为“六经辨证”,但“经”绝不同于经络的“经”,它包含的范围要宽泛得多。书中的
113首处方,也都是颇具奇效的经典配方,被后人称作“经方”,运用得当,常能顿起大
病沉疴,因此,《伤寒论》也被称为“医方之祖”。
张仲景是中医界的一位奇才,《伤寒杂病论》是一部奇书,它确立了中医学重要的理
论支柱之一——辨证论治的思想,在中医学发展过程中,实属“点睛之笔”。
本e书由东阳老人根据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7月第2版制作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再版说明
《伤寒杂病论》是祖国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为东汉张仲景(张机)所著。至今流传
有多种版本,我区挖掘的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是其中之一种。本书为清代桂林左盛德
藏书、桂林已故老中医罗哲初手抄。一九五六年为其子、中医罗继寿献出。
本书包括六经辨证、杂病辨证、平脉法,特别是载有六气主客、伤暑病脉证并治、热
病脉证并治、湿病脉证并治、伤燥病脉证并治、伤风脉证并治、寒病脉证并治、等篇,对
六淫病邪风、寒、暑、湿、燥、热等论述较为详尽,这是本书与其他版本不同之最大特
点。同时,书中还列举了许多病例,并保存了大量有效方剂。内容丰富,理、法、方、药
连贯紧凑,理论联系实际,至今还是学习中医必循的一本重要医著。
值得提出的是,在本书左盛德序中说:其师张绍祖是张仲景的四十六世孙,家藏有世
传抄本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为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第十二稿),传给了他,今左氏又传给了罗
哲初,即为这本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
本书于一九六○年三月曾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深受读者欢迎。由于印数不多,不
能满足需要,为应读者之要求,为了更好地挖掘祖国医药学宝贵遗产,使之为中医临床、
教学、科研服务,特此再版。
原手抄本为直排,现改为横排,药方后的“右×味”,应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