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知北游知北游
【题解】
本篇是“外篇”的最后一篇,以篇首的三个字作为篇名。“知”是一寓托的人名,“北
游”指向北方游历。在传统的哲学体系中,北方被叫做“玄”,“玄”指昏暗、幽远,因
此北方就是所谓不可知的地方。篇文认为“道”是不可知的,因此开篇便预示了主题。本
篇内容主要是在讨论“道”,一方面指出了宇宙的本原和本性,另一方面也论述了人对于
宇宙和外在事物应取的认识与态度。
全文自然分成十一个部分,第一部分至“以黄帝为知言”,主要说明大道本不可知,“知
者不言,言者不知”,因为宇宙万物原来都是“气”,“气”聚则生,“气”散则死,万
物归根结蒂乃是混一的整体。第二部分至“可以观于天矣”,基于第一部分的认识,进一
步提出“至人无为,大圣不作”,一切“观于天地”的主张,即一切顺其自然。第三部分
至“彼何人哉”,写齧缺问道,借被衣之口描述寂志守神的体道之法。第四部分至“又胡
可得而有邪”,写舜与丞的对话,指出生命与子孙均不属于自身,一切都是自然之气的变
化。第五部分至“此之谓大得”,通过老聃跟孔子的谈话,描述大道存在的独特方式,借
以说明大道的特点。这一部分在全篇中处于重要地位。第六部分至“彼为积散非积散也”
,说明大道虽不可知却“无所不在”,对道的性质作了进一步的论述。第七部分至“不游
乎太虚”,借寓言人物的话,进一步指出道“不可闻”、“不可见”、“可言”的特点。
既然大道不具有形象性,当然也就“不当名”,不可言传。第八部分至“何从至此哉”,
写“有”与“无”的关系,“有”与“无”的相对性仍是基于“有”,只有“无无”才是
真正基于“无”。第九部分至“物孰不资焉”,写捶制带钩的老人用心专一。第十部分至
“亦乃取于是者也”,通过道化了的孔子之口,讨论宇宙的开始,提出“无古无今,无始
无终”的观点。余下为第十一部分,写孔子对颜渊的谈话,讨论变化与安于变化,指出要
“无知”、“无能”、“去言”、“去为”。
《知北游》在“外篇”中具有重要地位,对于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体系也较为重要。
篇文所说的“道”,是指对于宇宙万物的本原和本性的基本认识。篇文认为宇宙万物源于
“气”,包括人的生死也是出于气的聚散。篇文还认为“道”具有整体性,无处不在但又
不存在具体形象,贯穿于万物变化的始终。篇文看到了生与死、长寿与短命、光明与幽暗
……都具有相对性,既是对立的,又是相生、相互转化的,这无疑具有朴素的唯物辩证
观。但基于宇宙万物的整体性和同一性认识,篇文又认为“道”是不可知的,“知”反而
不成其为“道”,于是又滑向了不可知论,主张无为,顺其自然,一切都有其自身的规
律,不可改变,也不必去加以改变,这显然又是唯心的了。
【原文】
知北游于玄水之上(1),登隐弅之丘,而适遭无为谓焉。知谓无为谓曰:“予欲有问乎若
(2):何思何虑则知道(3)?何处何服则安道(4)?何从何道则得道(5)?”三问而无为谓不
答也,非不答,不知答也。知不得问,反于白水之南,登狐阕之上,而睹狂屈焉。知以之
言也问乎狂屈(6)。狂屈曰:“唉!予知之,将语若,中欲言而忘其所欲言(7)。”知不得
问,反于帝宫,见黄帝而问焉。黄帝曰:“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
始得道。”
知问黄帝曰:“我与若知之,彼与彼不知也(8),其孰是邪?”黄帝曰:“彼无为谓真是
也,狂屈似之(9);我与汝终不近也(10)。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人行不言之教。
道不可致(11),德不可至。仁可为也(12),义可亏也(13),礼相伪也。故曰,‘失道而后
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14)’。故曰,
‘为道者日损(15),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今已为物也(16),欲复
归根(17),不亦难乎!其易也,其唯大人乎(18)!生也死之徒(19),死也生之始,孰知其
纪(20)!人之生,气之聚也(21);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之徒,吾又何患!故万物
一也(22),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着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
曰,‘通天下一气耳(23)’。圣人故贵一(24)”。
知谓黄帝曰:“吾问无为谓,无为谓不我应。非不我应,不知应我也。吾问狂屈,狂屈中
欲告我而不我告,非不我告,中欲告而忘之也。今予问乎若,若知之,奚故不近?”黄帝
曰:“彼其真是也(25),以其不知也;此其似之也(26),以其忘之也;予与若终不近也,
以其知之也”。
狂屈闻之,以黄帝为知言(27)。
【译文】
知向北游历来到玄水岸边,登上名叫隐弅的山丘,正巧在那里遇上了无为谓。知对无为谓
说:“我想向你请教一些问题:怎样思索、怎样考虑才能懂得道?怎样居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