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篆分意度 正气博大
何绍基(1799年―1873年),字子贞,号东洲、?z叟,湖南道州(今湖南道县)人。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进士,授编修,历任国史馆编修、总纂、提调,典试福建、广东乡试。咸丰二年(1852年)任四川学政,其间为官廉正,也因此得罪了很多当时的权贵,三年后遭诬陷而被革职。此后即游历各地,先后任教于济南泺源书院、长沙城南书院。晚年应曾国藩邀请,赴扬州书局主持校刊《十三经注疏》。
现今我们来探讨何绍基书法的艺术特色,应主要从其所属的时代和其作品中独有的精神着手。
何绍基一生经历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朝。处于清朝中晚期,适值清朝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变革之关捩。就书法而言,碑帖两派,分庭抗礼,时风大变。帖派延续了“二王”以来的传统,力挺雍容典雅的美学主张,讲求文人气韵;而碑派却着意于质朴自然的审美观,主张学习民间碑版。两者看似背道而驰的审美主张,却在何绍基那里得到了统一。何绍基的书法中既有着碑学凝滞的用笔,又有着帖学流畅的气韵;其作品结体活泼随意,章法却又严谨和谐。
何绍基的书法经历过两个时期,一个转变。
第一个时期:1799年―1855年(即罢官之前)
何绍基幼年即从其父何凌汉(当时的高官,著名书法家)学习书法,主要从颜真卿的楷书入手。二十岁接触到《说文解字》,开始了篆书的学习。何绍基青年时期在跟随父亲的游历过程中,结识了很多著名的金石学家、收藏家,其中包括阮元、达受、吴荣光等。在跟他们的接触中,何绍基认识了碑学,对于阮元“篆分意度”的书学主张更是赞叹不已,并身体力行,开始了对《张黑女墓志》等民间碑版的学习。之后何绍基踏上了官宦之路,一直到1855年遭诬陷被革职。
虽然何绍基在自己的诗文中多次谈到自己对《张黑女墓志》等民间碑版乐此不疲,但是有趣的是在这个时期的作品中并没有直接以《张》等民间碑版作为自己书法作品形貌的构建单元;同样何绍基也谈到“读《说文》,写篆字”,然而其中年的作品中却很少能见到篆书作品。相反,何绍基更加关注的还是那些具有“篆分意度”的帖学作品,如颜真卿的《争座位帖》、李邕的《麓山寺碑》和欧阳通的《道因法师碑》。如这段时期的代表作临颜真卿《争座位帖》,气韵茂密浑厚,然而点画又不失精微;得颜真卿之篆籀风神,同时也洋溢着个性的气息。
第二个时期:1855年―1873年(即罢官之后)
何绍基在任四川学政期间,深受百姓爱戴。但由于得罪了当时的权贵,惨遭迫害。罢官后的何绍基面临着人生最大的一次思想转折,使他深感朝廷中的腐败险恶,经过短期的徘徊之后,何绍基便开始了“青鞋布袜,徜徉山水间”的生活。第二年,他来到济南泺源书院讲学,从这时起,何绍基将主要的精力转移到篆、隶上来。何维朴(何绍基的孙子)曾对此有过描述:“(何绍基)隶课无间断,于《礼器》、《张迁》两碑用功尤深,各临百通。”这个阶段是何绍基真正实践碑学的黄金年代。这个阶段,何绍基将篆隶古朴凝重的特质融入其行草书的创作,其自运的诸多作品中用笔凝滞沉郁,结体宽松随意;通过取势,使每个字都显得险绝峻挺,打破了原先的平衡,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其通过自己敏锐的艺术感觉调和了一个个的矛盾,使作品体现出一种疏落、宽松的气韵;与此同时,何绍基亦将对帖学的体会加入自己对篆隶的理解中,经常一改原碑的圆势,方圆并用,强调点画的呼应,实为“笔断意连”。
综上所述,何绍基的书法经历过两个时期,一个转变。罢官前更多的是帖学面目的作品,其基调是以帖为貌,以碑为骨;而在晚年的作品中碑学的成分则更为明显。总体来说,何绍基是晚清以来真正实践碑帖结合的先驱,其对于书坛的意义也正在于此。何绍基对于碑帖两派辩证的吸收和扬弃式的继承,对于后来杨守敬、沈曾植等人的书法实践有着深刻的影响,也为现代书坛奠定了碑帖结合的大基调。
3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