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自由寻找有意义的事
2008年12月,华裔科学家朱棣文被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提名为能源部部长。少数族裔、诺贝尔奖得主、美国政府高官,集三者于一身的特殊身份,把这位已步入知天命之年的著名科学家再度置于世界的聚光灯下。他的成功固然是全世界华人的骄傲,但他的成长经历,却值得中国的每一位家长、老师、学生反思和借鉴。
从小成绩一般,但动手能力很强
朱棣文祖籍江苏太仓,1948年出生于美国一个华人学者家庭。父母早年都毕业于清华大学,后来留学美国。在朱棣文的父兄辈中至少有12位拥有博士学位或大学教授职位。父亲朱汝瑾甚至还是台湾中央研究院的外籍院士。治学严谨一直是朱家的传统。
朱棣文在家排行第二。小时候,他大哥学习成绩优异,而自己则平平,这可难为了他。因为华人传统上对教育有一种根深蒂固的狭隘观念,把学校教育看得高于一切,把考试分数与真实才能划等号。这就使得他父母时时拿大哥与他作对比,而他不论怎么努力总赶不上大哥,所以曾经有两个月时间,他拒绝去学校。
但这位不被父母看好的孩子却有个长处,即喜欢动手,虽然这并不能为他赢得好分数。幼儿园时朱棣文就喜欢玩积木、组装塑料飞机和军舰模型。小学毕业前夕,他成天兴趣十足地捣鼓一些用途不明的装置。他的房间地毯上常常堆满金属支架、螺帽、螺钉等小玩意儿。
所幸的是,他父母还算开明,虽然不高兴,但毕竟没有阻拦他。倘若当初父母把他的“破烂玩意儿”扔出窗外,那也就把一个诺贝尔奖给随手扔掉了。而我们现在的老师和家长,是很可能这么做的。他还从午餐费里节省出一笔钱买材料,跟一位同学用自制火箭做实验。
后来他访问中国时说:“我想,好的教育应该是让你自由寻找那些对你有意义的事情。人脑不是容器,不是往里填东西,而是要不断问自己:这东西――也许是家长要求的,也许是老师塞给你的――它对我有意义吗?这是我成长的体会。”
上了初中,除了几何,大部分课程都引不起朱棣文的兴趣。他对几何感兴趣是因为这门课不用死记硬背,只要通过少数几条基本原理就能推出一大堆结果来。这个爱好使他沉闷的学校生活轻松了许多。他还爱好体育,经常与邻居的孩子一起玩足球、篮球和棒球。没人教他打乒乓球,他就买了一本书自学。
高中时,朱棣文被物理学和微积分给迷住了。这两门课和几何学一样,都用不着死记硬背。另外,他有幸遇到一位才华横溢的物理学启蒙老师――托马斯#8226;米纳先生。朱棣文把他视为一生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两个重要人物之一。米纳先生除了讲课异常清晰准确,还鼓励学生做一些看似想入非非的实验。中学最后一个学期,朱棣文制作了一个单摆,并想用它来“精确”测量重力,当然这是异想天开。有意思的是,25年后他也做同样的事情。所不同的是,这一次他发明了“激光冷却原子”的方法,用它来测量重力能达到前所未有的精度。
中学毕业,朱棣文因为成绩不够好,进了二流的罗彻斯特大学。而在这之前,他的大哥和几个表兄弟都进了普林斯顿、哈佛这样的名牌学校。但他自己倒松了一口气,因为这里谁都不知道他的家庭背景,谁也不会拿他与哥哥、表兄弟们作比较了,他也借机可以摆脱家庭的阴影。
一度想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
进入大学,朱棣文的求知欲高涨。他所修的物理课教材用的是《费曼物理学讲义》。这本书像催眠术似地吸引着他。费曼是对朱棣文一生有重大影响的另一个人物。朱棣文后来说:“费曼让物理看起来如此的美,他对物理的爱贯穿于书上的每一页。如果不是他的这套书,我肯定会放弃物理。”
那时朱棣文的数学也很出色,为了在物理和数学之间做个折中,他选择了理论物理。当时他心目中的英雄是牛顿、爱因斯坦以及费曼、盖尔曼、杨振宁和李政道。多年之后,朱棣文反思道:“可悲的是,我已经忘了米纳先生的教诲,忽视了实验的重要性,以至于连我也相信当时学术界流行的说法:一流的人才做理论,做不了理论才去搞实验。”
为了成为一名理论家,大学最后一年,朱棣文申请到伯克利做论文。那时理论物理的前景可堪忧虑,教员们一开始就警告学生,除非你有费曼的天才,否则最好转行搞实验。当然这话对自信满满的年轻人不过是耳边风。
朱棣文的导师当时正好对天体物理很感兴趣,他建议朱考虑一下原恒星的形成。这样他在伯克利国家射电天文台呆了一个夏天。但之后的两个月,他却不干了,觉得理论索然寡味,宁肯到实验室做实验消遣。
朱棣文是个古典音乐爱好者。受他在这方面的爱好的启发,作为“消遣”,他做了一个声学实验,想验证一下人耳对音乐的敏感性。实验做得很漂亮,还澄清了一个前人的错误。这样,在实验室呆了一段时间之后,事情对他来说已经很明朗了:实验更有意思,他在实验上更能找到感觉。于是他向导师提出转行搞实验,导师同意了。
找到一条自己的路
上世纪70年代初,弱电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