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阜新市五龙小街的变迁.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辽宁省阜新市五龙小街的变迁

辽宁省阜新市五龙小街的变迁 ? (煤城路西段,人行道左侧平房后面就是已经废弃的五龙小街路面。快乐大胡子摄于2009年3月10日。) 我生在五龙,长在五龙,有了小家庭后,离开了五龙。 如今年已花甲,赋闲在家,常有怀旧之感。不论寒冬,还是酷暑,心血来潮,常独自步行沿年轻时上学的路线,逆行从市高中走到五龙。 站在宽阔的平东路上了望,五龙已没有了旧时容颜,昔日的小街已经变成了一条不起眼的土胡同,静静地几乎没有人走动,往昔的喧闹已成了记忆。 五龙,多麽美妙的名字啊。 小时候常想,在过去这里一定有五条巨龙盘旋在空中,后人才把这里叫做五龙。 大了才听到了关于它的传说。在很久以前,五龙这地方是一片大海,在海底有一座龙宫,龙宫里 面住着老龙王和它的五个儿子。老龙王死后,五个儿子争夺王位,它们日夜撕杀,搅得天昏地暗,不是刮风就是下雨,人们无法安生。玉皇大帝知道了五龙闹海这件事,就派神仙下凡,用石头添平了大海,把五条龙压在了海底,这里才平静下来。在这里生活的人们就把这地方叫做了五龙。 再大些才知道了它的确切来历。过去这里是蒙古族人民的聚居地。这里地形奇特,山丘起伏,坡沟蜿蜒,土质呈红黄色。蒙古人以山沟地形命名称呼这里叫“乌兰皋”,蒙古语意思是“红土沟”。后来,又转音为“乌龙皋”。以后,去掉尾音,就汉化为五龙这个充满神奇色彩的美丽名字。 民国二十三年(一九三四年),日本人在这里开办五龙采炭所,这里才繁华起来。 我对五龙的印象是解放以后的记忆。 “穷高德,富五龙,不穷不富是太平。”这是一句广为流传的民谚,它描述了解放初期阜新的地方特色。阜新是因煤而兴的城市。那时,海州街里的人以小市民为多,收入不如矿区的人。所以,反映在市场上,倒是分布在矿区里的更繁华。这句民谚是说,高德的市场最不景气,太平的市场平平,最热闹的要属五龙的市场。 五龙,这里居住的老人,一般习惯称它为五龙小街。 它,东西走向的一条是主要街道,南北走向的是两条更短些的街道。整个区域呈放倒平放的下字。只不过下字的一点摆直了。 街道的路是土路,两侧挖有不深的顺水沟,邻街一家家商铺的门脸前在顺水沟上铺有木板,便利人们进进出出。 商铺的建筑多是土平房,杨木梁,杨木檩子,杨木立柱。与民居不同的是,门是对开的,有两扇,窗户也宽敞,也是两扇。晚间闭店以后,门关上,窗户关上,外面还要上上一条条门板,一块块窗户板,很严谨。只有张大把头扔下的一趟房是红砖青瓦房。 商铺的格局多是前面正房经商,后面接了倒厦子起居生活。 我印象中的商铺有梁老大的杂货铺,查家的烧饼铺,吴家的发面大饼铺,张家的煎饼铺,王家的豆腐房,黄家的茶馆,二嘎家的鞋铺,宝荣家的理发铺,曹家的修车铺,魏家的白铁铺,苗家的马车店,高瘸子的牙医诊所,刘万珍的中医诊所,许许多多,应有尽有,一家挨一家。我记下的只是我家的左邻右舍,其他的,年代久了,已叫不出名来。 这些商铺都有字号,像我们家开的杂货店,卖些油盐酱醋、烟酒糖茶之类,取名叫“同盛和”,大概是共同兴盛,和谐之意。遗憾的是,其他的商号我也回忆不起来了。 街的西头有一大片空地,它就是五龙的露天市场。它是五龙最热闹的地方了。农村来的,卖各种蔬菜的,豆角,茄子,一摊一摊的,卖各种粮食的,高粱米,玉米,小米,一袋一袋的,自不必细说。最让我们这些小孩感兴趣的是那些南来北往的卖艺人。像拉洋片的,一边打着跋,一边唱着“往里边瞧,往里边看,里边的西洋景真是稀罕”,我们就拿出大人给的零花钱递给拉洋片的,坐在长板凳上,眼贴着镜头,专注地看起来,上海外滩,花旗银行大楼,百乐门舞厅就依次地呈现在眼前。还有捏面人的,吹糖人的,三捏两捏,一个美丽的铁扇公主就出来了,三吹两吹,一个漂亮的大公鸡就要引吭高歌了。也有耍猴的,变戏法的,练功夫的。他们通常先打场子,打着镗锣,吆喝着,人聚拢多了,才开始表演。猴子跌跟头,打把式,戴官帽,魔术师小碗扣黄豆,一变二,二变三,有变无,无变有,武艺人耍枪,弄棍,使刀,舞剑,围观的人看得津津有味。练罢,卖艺者一个手托着锣,一个嘴里喊着“老少爷们帮碗饭吃”,向围观的人敛钱。看热闹的,有多给的,有少给的,也有看完溜之乎也的。我印象深的还有一个人,他姓刘,戴着一副深度近视眼镜,大家戏称他为刘瞎子。他每天穿着油汁麻花的衣服,在市场边上,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放一些信封、信纸,给来来往往的人写信,赚些钞票,字写的很漂亮,大概是一个落魄文人。 街的北头也有一片空地。它好象专门为大型娱乐活动预备的。我记得,有时在那里临时搭起台子唱戏。有一出评剧叫《杨二舍化缘》,我就是在那里看的。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一句台词,“一见丫鬟打茶去,不由我二舍喜在心”,并且常常不由自主地哼出来。外地来的马戏团,也在这里圈起场子,招徕大批观众立足观看。他们的马,在场地兜圈子,马上站着一个人,表演惊险的动作。相比之下,蹬大缸,顶坛子,叠罗汉,弯

文档评论(0)

zhuwenmeijial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6513614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