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论小班幼儿心理的特征精选.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小班幼儿心理的特征精选

幼儿攻击性行为,暴力行为本身就是需要一定约束的,通过原则教育可以教会孩子将这样的行为慢慢转化,变得更加友善,避免攻击性行为。 1、勿创造攻击性行为的环境 良好家庭气氛有助于发展孩子友爱的性格,不极端,因此也就不易产生攻击性行为。幼儿应少接触电视、电影及家庭的暴力镜头,少讲具攻击色彩的语言,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去玩玩具等,创造平和的生活环境。 2、攻击性行为要及时制止 家长对于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若不及时制止,其实就是对孩子的变相鼓励,幼儿也会渐渐默认这样的行为并不是错误的,以至于越来越难控制。 3、适当的宣泄情感 烦恼、挫折、愤怒最容易引起幼儿攻击性行为,因此要教会孩子如何去宣泄自己的情感,把这些坏的情绪宣泄出去。 4、培养孩子丰富的情感 虐宠是一些具攻击性行为幼儿的表现,应当培养孩子的爱心,通过饲养真正体会细腻的情感,丰富孩子的情感,培养亲善行为,这样可以从心理上纠正幼儿攻击性行为。 5、冷处理是个好方法 冷战是一种惩罚,对孩子犯的攻击性行为可以采取这种冷处理的方法,让他明白做这件事情的后果,渐渐改掉这样的错误行为。 6、移情换位的引导措施 攻击性强的人对受害者的痛苦表情会置之不理,更加倍的去伤害对方,这是因为他们缺乏移情能力,他无法去体会当自己是那个受害者时的感觉。因此,应当教会孩子从小换位思考,增强移情能力,从本质上消除攻击行为。 7、以身作则是基础 家长的自身修养直接也是最重的影响着孩子的行为,因此,不要因为自己情绪不好便随意暴力,语言过激也不行,尽量为孩子做好榜样。手指是一种很常见的不良行为,到2-3岁以后,这种现象大大减少,但是有一部分儿童在饥饿、寂寞无聊、焦虑不安、疼痛或身体不大舒服的时候,仍然会吮吸手指。如果偶然发现这种行为,或持续时间不长,属于正常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消失。但如果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依然吮吸手指玩乐,说明孩子出现了行为上的偏移。如果孩子这种不良行为得不到及时纠正,那么,这种不良行为就会固定下来,而形成顽固性的习惯。  对于已养成吮吸手指的不良卫生习惯的孩子,应弄清楚造成这一不良习惯的原因,如果属于喂养方法不当,首先应纠正错误的喂养方法,克服不良的哺喂习惯。要培养孩子有规律的进食习惯,做到定时定量,饥饱有节。   家长要耐心、冷静地纠正儿童吮吸手指行为。对于这类患儿切忌采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不要嘲笑、恐吓、打骂、训斥,更不要使用捆绑双臂或戴指套强制性的方法。因为这样做,不仅毫无效果,并且会使儿童感到痛苦、压抑、情绪紧张不安,甚至产生自卑、孤独等情况。而且一有机会,孩子就会更想吮吸手指,而使吮吸手指的不良行为顽固化。   最好的方法是了解儿童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除了满足孩子的生理需要(如饥渴、冷热、睡眠)外,要丰富孩子的生活,给孩子一些有趣味的玩具,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玩乐。还应该提供有利条件,让孩子多到户外活动,和小伙伴们一起玩,使孩子生活充实、生气勃勃。分散对固有习惯的注意,保持愉快活泼的生活情绪,使孩子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要让孩子以吮吸手指来取乐,要耐心告诫孩子,吮吸手指是不卫生的,不仅会引起手指肿胀、疼痛,影响下凳骨的发育及牙齿变形,而且容易把大量的脏东西带入口内,引起消化系统疾病及其他传染病。家庭是孩子长期生活的场所,也是孩子最早接触的环境。家庭关系的好坏、父母的教养及对教育子女态度如何等,都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家庭环境对幼儿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影响,是以一种多因素、多侧面的复杂方式来实现的。以下几方面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主要家庭因素。 ?   教育方式;道德行为 ?   (一)家庭结构 家庭结构主要指家庭的人口结构。在家庭人口结构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就是家庭结构的健全完整性。破裂的家庭,包括父母离婚后,只跟母亲或父亲一方生活的家庭--单亲家庭;母亲改嫁或父亲再婚,一方是“继父”或“继母”的家庭;父母双方都不要,孩子寄养在其他人家,无亲生父母的家庭。孩子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得不到应有的关怀和照顾,缺少欢乐和睦的家庭气氛,接触的语言简单贫乏,好奇心及探索行为被阻。同时家庭的破裂使孩子感到震惊和迷惘,对新的家庭难以适应,没有安全感和幸福感,使孩子产生孤独、不合群,不易形成健全的人格。   有人曾对1095名中小学生的家庭结构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生活在不完整家庭(双亲一方或双方由于死亡、离婚等原因而造成的),一方或双方不在的家庭里的中小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者所占的百分数为13.8%,而完整家庭中有问题的孩子所占百分数仅有0.2%,充分说明健全完整的家庭结构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有者良好的作用。近年来的一些关于离婚与幼儿心理健康的研究普遍证实,由

文档评论(0)

tazhiq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