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MASTERPIECESREVIEW
唧 年刨
“身体写作’’的异质化狂欢
0梅云慧[新疆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 乌鲁木齐 830046]
摘 要:世纪之交,身“体写作”以一种极具冲击意味的姿态进入当代文坛视野。纵观 身“体写作”的发展脉络 ,它经历了一
个从私人化写作到欲望化写作,再到异质化写作的过程 。本文通过对 “美女作家”等小说文本 ,以及盛行于当下的 “美男现
象”等影视文本的剖析,分别从理论研究和时代语境两方面着手,来探讨 “身体写作”在其发展过程中的异质化走向。
关键词:身体 身体写作 理论研究 时代语境 异质化
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掀起了 “身体写作”浪潮。“身体写作”一词名噪一时,成为了世纪之交文坛上一种独
具特色的文学现象。针对这一现象,文学批评界由此掀起了一股讨论狂潮。2004年4月 10H,文《学评论》编辑部、
首都师范大学文艺学重点学科、文《学前沿》编辑部在北京联合主办了“身体写作与消费时代的文化症状学术讨论
会”,包括钱中文、童庆炳、张颐武、朱大可、孟繁华、陶东风、叶舒宪等在内的五十多位学者,从各个角度对 “身体写
作”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讨论。①△议结束后,诸多学者又纷纷撰写文章进一步表述 自己的观点。一时间,人们对
于 “身体写作”这一现象的评价褒贬不一。奇怪的是,尽管对于 “身体写作”的讨论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然而,对于
“身体写作”这一现象,却始终没有 比较一致的说法。
如今,十年已过,“身体写作”似乎不再是一个时髦的词汇。提及 “身体写作”,人们仿佛只能从历史的记忆中寻
求片段式的花絮。但是,笔者认为 “身体写作”作为一种文学现象,虽然其热度已逐渐消退,但相信不会立即销声匿
迹,它势必会 以一种改头换面的方式继续存活下去。纵观 “身体写作”的发展脉络,它经历了一个从私人化写作到
欲望化写作,再到异质化写作的过程。本文通过对 “美女作家”等小说文本,以及盛行于当下的 “美男现象”等影视
文本的剖析,分别从理论研究和时代语境两方面着手,来探讨 “身体写作”在其发展过程中的异质化走向。
维特根斯坦曾经说过:“人的身体是人的灵魂最好的图画。”“身体”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我们依附于身体,
并通过身体的种种感官体验着周边的世界。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便对健康、匀称的身体表示了极高的推崇。之
后 ,随着科技的进步 ,人类逐步进入工业化发展进程 ,机械化生产一方面极大地解放了人类的身体,膨胀了人类通
过指尖便足以征服世界的野心;另一方面,由于人类身体 自身的局限性,科技愈是发展,人类愈是离不开机器,致
使人类逐步被机器所异化。然而,后工业时代的来临,使得人类不得不重新思考并定位 “身体”赋予我们的意义所
在 。显然,“身体”不再仅仅局限于生理意义的层面,而更多地显现出其内在的文化意蕴。包括特里 伊·格尔顿、布莱
恩 特·纳、梅洛 庞·蒂、西蒙 ·波伏娃、埃莱娜 ·西苏等在内的众多理论家不约而同地将其 目光转向 “身体”,表明了 “身
体”现象已日益成为理论家们关注的焦点问题。
20世纪7O年代 ,埃莱娜 ·西苏在其代表作 《美杜莎的笑声》中引出“(妇女)必须通过她们的身体来写作”②的观
点,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尤其对女权主义者而言。自此,“身体写作”成为了西方女权主义者的理论来源。中国
在20世纪9O年代也出现了“身体写作”的称谓。中国的 “身体写作”主要针对的是一群都市女青年对于 自身私密生
活的暴露式书写,其主要争论点在于她们对 “性”大胆且无遮拦的描写。虽然,两者在时间上先后有别,但是就 内容
本身而言却不存在继承关系。西苏的理论重心在于倡言妇女通过 “身体写作”,来对抗传统的男女二元对立,消解
男权中心话语,张扬女性意识与女性立场。而中国的 “身体写作”在实践的过程中,过分地关注女性的身体部位,透
过裸露的身体借以表达虚空的灵魂。如果说林白、陈染的小说主人公借由“性”表现生命意识,发展至卫慧、棉棉则
仅是就 “性”谈 “性”。“身体写作”这一概念在发展的过程中日益呈现出概念窄化的特点。
1994年,林自《一个人的战争》的发表开启了私人化创作模式。值得关注的不仅仅是作者女性的身份,而是她
不再着意于宏大主题的刻画,而是将其关注点回归于 自身身体的描摹。书中对 “性”的描写虽然处处显而易见,但
是作者借用朦胧的字眼将其唯美化,这也是这一时期女性作家描写个人性经历的普遍现象。她们不着意于对 “性”
细节性的刻画,而是借由个人体验与个人记忆来抒发个体对于生命的独特感悟。男人在她们的小说中往往只是一
种符号,女性才是她们言说的主体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