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庄子论爱探析
彰化師大國文學誌 第十三期 《莊子》論愛探析 1
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06年 12月
《莊子》論愛探析
王 志 楣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摘 要
莊子向重視人生具體的修養境界,而「愛」是人生永恆的議題,不過,歷來
研究莊子者,往往把矚目的焦點放在道論、齊物、修養方法等理論上,罕見對莊
子有關「愛」之思想探討;本文即選擇莊書中使用「愛」字之語詞者加以分類、
分析,已見其意涵、作用所在。
經本文探討後,知莊子對愛之詮釋,雖無嚴謹一致之定義,然可確知莊子並
不肯定贊同一般世俗感性之喜愛及儒、墨所倡之仁愛、兼愛,而是期待臻至至人
無己之愛的境界,追求並發揚這種與道家根本精神契合的愛,亦是一種修道、體
道的過程、理想。
莊子對「愛」之見解自有其時代背景意義,其目的無非要透過創新的批判、
超越,以重建思想文化體系,以符合道家自然人生哲學,挽救日趨紛亂的社會人
心。
本文同時從莊書中歸納出如何從世俗之愛邁向契道之愛的方法,亦即透過身
心的修練,恢復心靈本然純真狀態,將可朗現莊子所謂的道家之愛,亦可謂達到
天人合一之層次。
關鍵字:莊子 愛 道家 老莊 天人合一
- 1 -
2 彰化師大國文學誌 第十三期
一、前 言
在<人間世>中,有一個寓言故事,稱一個愛馬的人,平時用最好的物質去
照顧馬;有一次,他剛好看到一隻蚊子停在馬身上,他一急就猛然拍打蚊子,啪
一聲!正中馬背,馬驚嚇的跳起來,掙斷了繮繩,此時,莊子講了一句令人深省
的話「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 1 。
除了上例之外,以「愛」作為哲學思想議題探討的,在莊子之前已有孔子之
「仁愛」、墨子的「兼愛」,他們對「愛」多抱持肯定之價值意義。《老子》提及「愛」
字的有數則2 ,未見強烈批判義,而莊子書中出現「愛」字者共二十二條,分散於
十五篇3 ,亦另有具愛之意但無愛之字者。至於對「愛」的相關意義,這個人類一
生不能迴避的議題,身為道家代表人物的莊子看法如何?有無與儒墨不同之見?
其價值何在?前人研究莊子之文雖如過江之鯽,但矚目的焦點,多放在莊子其它
之論道、逍遙、齊物等等思想,幾乎未見莊子有關論愛之探討,是以本文認為有
進行探索、釐析之必要。
欲知莊子對「愛」之闡釋觀點,首先必要對莊子使用「愛」的字意、作用予
以分析。
1
《莊子.人間世》:「夫愛馬者,以筐盛矢,以蜄盛溺。適有蚊虻僕緣,而拊之不時,則缺銜毀首
碎胸。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可不慎邪!」本篇《莊子》引文及郭象注、成玄英疏,皆據郭慶藩《莊
子集釋》,河洛圖書,六十三年。以下《莊子》引文皆只標出篇目。
2
<十章>:「愛國治民能無知乎?」、<十三章>:「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二十七章>: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四十四章>:「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七
十二章>:「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以上引文據《老子四種》王弼等著,大安出版社,1999
年。
3
參見<齊物論>、<人間世>、<德充符>、<大宗師>、<在宥>、<天地>、<天道>、<
天運>、<山木>、<知北遊>、<徐無鬼>、<則陽>、<外物>、<盜跖>、<天下>。
- 2 -
《莊子》論愛探析 3
二、愛之意涵種類
莊子對愛之詮釋並無嚴謹明確一致之意,依其行文約有以下數種:
(一)感性偏私之喜愛
在<齊物論>中,莊子依據對道的認知程度,將人分成四等類,最高級者是
能直接透視萬物之理,不以己私區分任何客觀事物;最糟糕的則是自以為是凸顯
是非,偏狹的觀念也因此形成而道卻蕩然無存: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惡乎至?有以為未始有物者,至矣,盡矣,不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