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马克思主义企业理论的发展-中国政治经济学教育科研网.doc
论马克思主义企业理论的发展
刘凤义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 300071)
摘要: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者,运用唯物史观方法论,以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关系变化为主线,分析了资本主义企业组织形式的演变及企业内部关系演进。马克思主义者关于企业理论的新发展主要包括对股份公司组织形式和内部经济关系的新认识;对垄断组织的资本性质及企业边界等问题的阐释;对战后现代公司(即跨国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实现形式的深入分析等等。论文认为,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企业理论对当代资本主义企业经济关系的分析比新制度学派企业理论更具解释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企业理论 股份公司 垄断组织 跨国公司
引言
企业理论是现代经济学中的重要分支,也是近几年我国理论界研究的热点。然而,很多人提起企业理论言必称科斯、威廉姆森等新制度主义者,似乎他们才是企业理论的真正代表。不可否认,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厂商理论相比,新制度学派的企业理论具有进步性,他们使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回归到对人与人的关系研究上来。但必须指出的是,新制度主义者仍然是以个人主义方法论为指导,以“经济人”假设为出发点,抽象调社会生产关系,在自由契约的前提下,来研究企业性质和企业内部关系的,如产权关系、委托代理关系,等等,这些理论在企业管理层面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无法以企业为载体,揭示特定社会的制度结构和经济关系。比如,关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问题,新制度主义的企业理论能够做出的解释就是私有产权最有效率、国有企业的管理者也是“经济人”,因此改革方案只有私有化。但对私有化这种所有制变革带来的物质利益关系的变化和社会后果,则避而不谈,其实是他们也无能为力。再比如,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问题,按照新制度企业理论的观点,企业就是自由契约的产物,劳资双方都是理性经济人,企业内部本身就是平等、自由、和谐的劳动关系,如果是有矛盾,也无非是“经济人”之间为追求利益最大化而产生的利益冲突,与所有制没有关系,因此,这种冲突可以通过制度安排来解决。他们显然回避了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企业内部的劳动关系的本质区别,因为在私有制企业中,劳动关系本质上就是劳资关系,劳资双方的利益是根本对立的,资本所有者通常在劳资关系中起主导地位;而在公有制企业中,劳动关系是建立在经济关系平等基础上的,企业内部不存在劳资对立,只存在劳动者之间分工的差异性。这两种性质的企业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思路显然是不一样,但新制度学派的企业理论对此无法作出分析,因为他们的企业理论回避了社会生产关系的研究。
面对我国经济转型中出现的新制度学派企业理论无法回答的问题,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企业理论能够做出很好的解释。当然,要运用马克思主义企业理论来解释现实,首先必须梳理和挖掘马克思主义企业理论的内容。马克思主义企业理论最先是由马克思在其经典著作《资本论》中阐述的,对此,我国理论界已经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挖掘。但理论界对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企业理论的发展,则少有系统的归纳和梳理,本文在此试图做这方面的工作,以期为我们进一步运用马克思主义企业理论研究中国问题抛砖引玉。
一、股份公司理论的新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阶段,垄断组织的出现使资本的组织形式发生了新的变化。以希法亭、列宁和布哈林等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在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股份公司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时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进一步推进了企业理论的发展。
继马克思恩格斯之后,首先对资本主义股份公司进行深入研究的代表性人物是希法亭,正如斯威齐指出的:“马克思主义关于股份公司的学说,在鲁道夫·希法亭1910年发表的重要著作《金融资本论》中,得到阐明和发展。”英国马克思主义者布鲁厄也指出:尽管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有过对股份公司有过论述,“但希法亭对股份公司的论述确实是对这一重要主题第一次彻底的马克思主义的讨论。”
希法亭首先批判主流经济学对股份公司的描述,他指出:“迄今为止的经济学,主要仅仅从组织形式的区别和由此直接产生的结果中来寻求个人企业和股份公司之间的区别。它指出两种企业形式的‘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时而把主观因素(经营者的直接利利益和责任的大小,企业控制难易),时而把客观因素(资本筹措的难易、积累力量的大小),作为区别的标志加以强调。但是它却忽略了对两种企业形式的基本的经济区别的研究,尽管这种区别对理解现在资本主义的发展(不理解股份公司的胜利及这种胜利的原因,就根本不能理解这种发展)有决定性的意义。”
他认为要对股份公司进行深入研究,必须坚持唯物史观,他认为“马克思在他的关于资本主义生产中信用的作用的天才概述(可惜,他没有详加论述)中,把股份公司的形成理解为信用的结果”。并在这一基础上分析了股份公司的资本集中功能,以及由此引起的资本所有者和经营者职能变化的特征。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