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9、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过程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特点 1、时间短暂且过程艰难曲折 2、发展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和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3、科技水平低,总体发展比较落后 纺织业 面粉业 特点二:发展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和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中国今日若不知注重科学,中国工业有何希望!?” ---范旭东《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的缘起》 以上文字说明了什么? 不重视科学研究,更谈不上科技的应用! 特点三:科技水平低,总体发展落后 * 地主阶级:洋务运动 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 资产阶级革命派: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激进知识分子:新文化运动 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 政治 经济 文化 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资产阶级实业家:实业救国 第六单元 经济与社会生活 什么是近代民族工业? 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自己创办的资本主义机器工业。 私人开办、资本主义性质 民族工业 官办、带有封建性 使用机器 洋务企业 不同点 相同点 张 謇 (jiǎn) 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江苏南通人,清末状元。中国近代早期的民族资本企业创办人之一。16岁中秀才,32岁中举人,41岁中状元,曾担任民国初年的实业部长和农商总长等职。 一、状元实业家 1、张謇什么时候开始创办企业?为什么要创办企业? 2、他提出了什么口号? 3、他创办的企业中较早的是哪家工厂? 4、他还从事什么其他事业了? 《马关条约》签订后。 外国人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直接剥削中国人民。 实业救国 大生纱厂 教育等公益事业 中国封建社会地位的排列顺序是“士、农、工、商”,状元是“士”中的极品,最受人的羡慕和尊敬,而工商业却是被士大夫们看不起的“末业”。一个状元竟然“舍本逐末”,弃官从商。这是为什么呢? “国非富不强,富非实业不张…” 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 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 “夫世界今日之竞争,乃是农工商的竞争;农工商之竞争,实是知识、学问、教育之竞争。” “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 张謇 “弃官从商”,体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实业救国,教育救国 不惧世俗的勇气和爱国精神 医学专门学校等 通海垦牧公司等 纺织专门学校 大生三厂 农业学校 大生二厂 通州师范学院 大生一厂 教 育 实 业 父:实业 母:教育 (张謇一生创办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 张謇创办的事业 大生纱厂 张謇于1905年创办的中国最早的博物馆 先后创办纱厂面粉厂还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和师范学校。他的名言是:一个人办一个县的事,要有一省的眼光;办一省的事,要有一国的眼光;而办一国的事,就要有世界的眼光。 张謇纪念馆 负债累累,最后被吞并 帝国主义卷土重来 一战后 进一步发展 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民族资本的压迫 一战期间 创办 甲午战后 历程 原因 时间 大生纱厂只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1875-1952)江苏无锡人。创办申新、福新等公司。主营面粉和纺织。即所谓“面粉大王”。 (1866-1947)安徽人,袁世凯的财政管家。举办多种实业,有“南张北周”之誉。 想一想 1840 1860 1880 1900 1920 近代前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示意图 萌芽和艰难发展 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再度受挫 凋谢萎缩 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一)、发展过程 江南制造总局炼钢厂 左宗棠开办的福州船政局 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 张之洞开办的汉阳铁厂 民用工业 军事工业 洋务运动 该厂由英商佛南于同治四年1865)创办于上海虹口。它长期租用浦东的两个船坞,下设若干分厂… …其第一年度纯利与资本的百分比为 13.5%,第二年即升至 21%。 大生纱厂筹办时,遇到资金困难。张謇向官府求助,清政府却将闲置堆放了3年,且已经生了锈的4万多纱锭折价作为“官股”,以示对张謇办厂的求助。 几经周折,大生纱厂才建成投产。当张謇在面对资金问题时再次向官府求助,官府却不予理睬。 1、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萌芽的产生和艰难发展 产生的时间: 产生的原因: 发展的概况: 19世纪60-70年代 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推动 十分艰难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1914年2月,农工商部向各省发出长篇通饬,提出欧战正是“工商业发达之转机”,公布《维持工厂办法大纲七条》,规定糖类、棉毛织物等数十种制造厂家,均在维持之列。此后,农工商部又多次发出训令,要求所有公共机关的日用消耗品一律专购国货。 我的第一个企业成功的主要原因,是那时的爱国运动推动了这个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