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苦练戏曲跷功绝技 丰富豫剧表演形式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苦练戏曲跷功绝技 丰富豫剧表演形式
邵文霞——浅谈我在豫剧《翠屏山》中塑造的花旦潘巧云 (河南省豫剧二团,河南 郑州 450000)
中图分类号:I23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9A-0121-02
在刚刚结束的河南省第六届戏剧青年演员大赛中,我凭借着在移植于京剧传统剧目的豫剧《翠屏山》一折戏中较为出色的表现,先是从146名复赛选手中脱颖而出成为前30名决赛选手中的第三名,后又在总决赛中夺得了表演一等奖。
为什么我的参赛节目能在强手如林的竞争对手中不仅征服与感染了懂戏捧角的观众,而且还能打动公正与苛刻的评委呢?我想,最主要的就是因为在这出戏中,成功地运用了戏曲艺术中的踩跷功作为表演手段,栩栩如生地塑造出了红杏出墙的潘巧云的艺术形象。
那什么是跷功呢?据戏剧史籍记载,跷功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流传已久??一种独特表演技巧,是武旦、刀马旦、花旦的专利。跷是仿照古代妇女的小脚形状,以木制材料制成,外套绣花鞋套着大彩裤遮住真脚将小脚露出。跷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记珍贵产物。踩跷属于高难度技术,在许多传统戏中,旦角踩跷走碎步、跑圆场、甚至跌扑翻滚,持兵器对打(打出手)等等。踩跷作为一 种特殊表演手段,能表现出古代妇女行走仪态的婀娜多姿。跷功的由来,据说是由清代秦腔演员魏长生到了北京引进跷功的。那时的跷功是演员脚上绑木质小脚模拟缠足行走,成为了花旦表演中的一种职业特技。跷功也是传统戏剧里面用来模仿封建社会妇女缠足的一件舞台艺术道具。跷分硬跷和软跷,硬跷由木制,软跷由多层布衲成。京剧当中的跷功又叫“踩寸子”,号称有东方芭蕾的赞誉。近代京剧里面的大家中比如筱翠花、于连泉、陈永玲这都是跷功的大家。京剧四大名旦中的荀派创始人荀慧生,以及创成筱派的筱翠花,都是跷功的先遣。当社会发展进入了二十世纪之初,有人以解放全人类妇女自由身的崇高名义,正式提出废止京戏跷功。其实今天看来,京剧的跷功并非所谓小脚文化的有限继承。小脚文化是生活现实的封建写照。而且跷功是一种戏曲艺术中的绝响之技。京剧跷功几乎是中国京剧所有艺能行当之中最难习练也最不易做好的功课。
据豫剧艺术研究专家马紫晨先生说,在民国初年早期的豫剧艺人们也都踩跷表演,当第一代女演员登上舞台后,逐渐废除了跷功。特别是解放之初,更是以摧残女性、提倡小脚文化为反对的理由,使这一绝技失传。所以,现代的青年演员都不知道戏曲中的踩跷功。
那么,我是怎么把“跷功”引用到《翠屏山》这一折戏里来的呢?河南省文化厅为了推出、发现、培养青年艺术后备军,准备举办第六届戏剧青年演员大赛。针对这次大赛,我就想的是自己一定要响应文化厅的号召积极参赛。为了能不负团领导的厚望,为了展现自己的艺术才华,我决定所选择的参赛节目一定要有亮点,要独出心裁,要与别人不一样。所以,我就想到了2007年的一天,在家中看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播出的湖北省京剧院演出的《三寸金莲》时,被戏中的踩跷功深深地吸引住的情景。剧中不但主角踩跷,而且连婢女们也踩跷,她们表演的“金莲花舞“等一系列舞蹈满台生辉,令人叫绝。看后,我是赞叹不已,心情久久难以平静。我一直在想,这跷功不就是东方的古典芭蕾么?我能不能也把这种艺术表演形式学会,再运用到合适的角色塑造上,展现在豫剧舞台上呢?于是,我就托人从北京把跷鞋给买了回来。这种跷鞋,小瘦尖弯,刚开始干着急就是穿不上,后来经过多次尝试能穿上了,但是不会正确地绑脚,所以总是走不成路,于是就放弃了,不练了,把跷扔在了角落里。适逢本届大赛,我能不能把踩跷功运用到某个戏中来表演呢?于是找到了有“戏曲电脑”之美誉的鼓师石振虎老师征求意见。石老师说,如果要踩跷演戏就选择京剧传统剧目《翠屏山》吧。
戏一定,劲头就来了,我咬咬牙,把扔了三年的跷又给捡了起来。我先观看了京剧《翠屏山》的录像,感觉到踩着跷表演很美,很漂亮。于是我又开始自学踩跷:几乎是把脚尖朝下插在这种半软半硬的跷内开始练习,每挪动一步双足疼地钻心痛,豆大的汗珠落在地板上摔成八瓣。一不小心,就摔倒在地,站起来接着练----可谓尝尽了“小脚一双,眼泪一缸”的滋味。终于,我能穿着跷走成路了。这时候,我想一边到中国戏剧学院自费做旁听生进修一下戏剧理论和表演艺术,一边投师学习《翠屏山》中潘巧云的那折戏。今春正在中国戏剧学院教司鼓的石振虎老师给我联系好了北京京剧院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赵乃华老师。
我连忙赶到北京跟赵老师学习《翠屏山》中潘巧云的一折戏。我先把15分钟的一折戏的戏路全部学会,再体验角色的内心戏,然后学习如何通过豫剧唱腔和跷功表演来进行人物的塑造。在中戏做旁听生时,看到有几个女生正在练习踩跷,我就不失时机地在一旁偷看她们是怎样地缠裹脚布,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走不好台步的根源在于自己不会缠布。我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