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强化回归社会人员的指导和教育对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docxVIP

试论强化回归社会人员的指导和教育对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docx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论强化回归社会人员的指导和教育对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

试论强化回归社会人员的指导和教育对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  试论强化回归社会人员的指导和教育对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一、回归社会人员的种类  回归社会人员主要有:解除劳动教养人员;刑满释放人员;假释或暂予监外执行人员。服刑期间暂予监外执行人员  一般刑事犯罪人员投入监狱服刑期间,因患病或身体残疾生活不能自理,或患其它符合保外就医条件症状,暂予监外执行一般批准期限一年。依法裁定假释的人员  裁定假释包括1997年10月1日前旧刑法判处长刑犯,其中有故意杀人罪、强奸罪、盗窃罪、诈骗罪、投机倒把罪等,假释期最长余刑8年,最短1年。  符合新《刑法》规定假释条件的假释回归社会人员。刑罚执行完毕,依法释放回归的社会人员  1、个别服刑期间表现差,长期发生打架行为,未受到减刑奖励。2、服刑期间表现好,多次受到减刑奖励。  3、服刑中一贯表现好,思想稳定,悔改表现突出,多次受到减刑,释放后不致再危害社会。二、回归社会人员的基本特征和现状(一)、回归社会人员的基本特征1、暂予监外执行人员的基本特征暂予监外执行人员的心理特征:回归初期的喜悦与现实生活困难的矛盾心理;疾病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疗的烦躁心理;  面对周围人群,自身无法正常融入生活的变态仇视心理;  暂予监外执行前承诺守法信念动摇,万念俱灰的消极心理;  经济困难迫使其产生残余铤而走险的犯罪心理;久治不愈,拖累亲人的自我毁灭的自杀心理。暂予监外执行人员的行为特征  人格变态,行为异常,表现容易动怒,骂人,发脾气;  不遵守暂予监外执行规定,不坚持治病,不定期汇报思想;仇视社会,不满情绪严重,不听劝告。2、假释回归社会人员的基本特征假释回归社会人员的心理特征  出监重获自由喜悦与面对复杂社会的茫然紧张心理;对生活充满自信与服刑经历的自卑心理;  适应社会能力低下,感情认知与理性意识紊乱心理;  心理负荷沉重的,面对亲友自身犯罪对家庭造成经济损失的过错心理;  面对周围经济变化巨大与自身处境差异,梦想一夜暴富的残余犯罪心理。假释回归社会人员的行为特征  假释初期服从当地公安机关监督管理,基本守法;  面对现实中违法行为未受惩处打击,心态不平衡,产生行为异常;  不遵守假释规定,不假外出经商,藐视法律法规;对现实社会不满情绪暴露,经常发牢骚。3、刑满释放回归社会人员的基本特征刑满释放人员的心理特征释放后的放松喜悦与享受心理面对发展迅速的社会产生茫然心理;  急欲寻求志同道合朋友做发财生意的冲动心理;一心想夺回服刑期间所有损失的变态心理;残余的犯罪心理刑满释放人员的行为特征容易冲动,情绪暴躁;认为自己坐过牢,什么都不怕;不服从管理,欺行霸市;胆子大,爱冒险,寻求刺激;贪图享受,有夺回坐牢损失的逆反心理;  妄自尊大,纠合性强,成为新的社会极不稳定因素。回归社会人员的现状1、暂予监外执行人员的现状暂予监外执行人员因病情恶化死亡,占少数;  (2)暂予监外执行人员因经济困难,家居偏远,无力救治,长期卧床,成为家庭负累,甚至产生自杀行为;  暂予监外执行人员亲友条件较好,但久治不愈,误认为监狱推包袱,家属亲友为病人花费数万元,监狱应承担治疗费,对监狱清理保外就医人员极端不支持,甚至藏匿暂予监外执行人员不见面,甚至抱怨好好的人送到监狱怎么成了病人,是不是监狱虐待体罚造成的,进行大肆污蔑监狱,造成极坏影响;  暂予监外执行人员有最初按时汇报思想,复查病情,定期寄回考察报告,后来不汇报思想,不向当地公安机关报道,不接受监督考察,甚至杳无音讯。2、假释回归人员的现状  假释人员一般是老、弱、病、残人员,回归社会成为家庭经济负累,生活治病费用开支大,家庭成员时常抱怨,长期生活在痛苦屈辱之中。个别在监狱回访中还声称日子没有在监狱过得舒心。  假释人员最初按规定接受公安机关监督考察,外出打报告,回来消假,到后来发展到不假外出,甚至异地居住,失去有效监督考察。  假释人员个别因生活困难,从事盗窃犯罪活动又受到刑罚处罚,这是极少数。3、刑满释放人员的现状  容易纠合社会闲散人员或以前狱友,采取欺行霸市行为经商;  开办赌博茶楼、卡拉OK厅、垄断投资少、见效快的商业行当,等常有违法行为的经营模式,在较短时间内发财,且确有成效,有钱买洋楼、坐高档车。这一类家庭经济基础好,家族势力大的刑满释放人员。  面对日益竞争激烈的就业现状,个别整日无所事事,贪图享受,又产生犯罪的冲动,经常做一些违法的事。三、强化对回归社会人员的指导工作  刑释解教人员是极易重新犯罪的特殊群体,由于他们在服刑或劳教过程中走过一段特殊的人生历程。回归社会后,因社会环境、家庭情况、生存条件的变化,如得不到严格的管理、耐心的教育、真诚的帮助,会产生对社会的仇视报复心理,破罐子破摔,无情地报复社会,制造抢劫、盗窃等重大案件,其重新犯罪特别是团伙犯罪危害性更大。、

文档评论(0)

a888118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