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构造课件新构造学第四讲09章节.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断层与地震关系的确立 二、构造地震的成因解释 注意:上述模型即适用于平面,也适用于剖面 注意:上述模型即适用于平面,也适用于剖面 注意:上述模型即适用于平面,也适用于剖面 (1)错动方式:粘滑和蠕滑 (2)断层规模与地震大小的关系 (3)地震的周期性和重复性 三、断层活动性质——断层的粘滑和蠕滑 1. 如何判断断层的活动性质? 2. 华南地区断层活动方式的讨论 四、断层规模与地震大小的关系 (2)Bigger Faults Make Bigger Earthquakes 2. 地震大小与错动幅度 Ms=12.08+1.99lgD (据龚钢廷) 3. 错动幅度与断层规模 4. 活动断层的生长与贯通 5. 活动断层的分段 (2)Bigger Faults Make Bigger Earthquakes 6. 断层活动的迁移 五、应力降与特征地震 1. 破裂强度与残余应力相同 地震大小与数量的关系 2. 破裂强度相同,残余应力不同 破裂强度相同,但残余应力不等。如果每次错动幅度不同(意味着地震大小不同),说明应力降不同,残余应力不同,下次地震到来的时间长短也不一样。在此情况下,地震越大,下次地震到来的时间越长(假定应变率不变)。 3. 破裂强度不同,但残余应力相同 破裂强度不同,但残余应力相同,每次错动的幅度也不相同(意味着地震大小不同),说明应力降不同,下次地震到来的时间长短也不相同。在此情况下,时间越长,积累的应力就越大,可能发生的地震也就越强(假定应变率不变)。 4. 破裂强度不同,残余应力也不同 破裂强度不同,残余应力也不相同,每次错动的幅度不同(意味着地震大小不同),应力降不同,下次地震到来的时间长短和地震震级都不相同。在此情况下,??(假定应变率不变)。 5. 断层以哪种方式释放能量?即如何判断是否存在特征地震? 历史记录 古地震研究 与地形高度对比(右图) 4. 断层以哪种方式释放能量?即如何判断是否存在特征地震? 与沉积中心对比 4. 断层以哪种方式释放能量?即如何判断是否存在特征地震? 六、关于孕震及地震监测的再思考 七、古地震研究 1. 实例 2. 古地震的研究目标 古地震的震中 古地震的震级 古地震的周期或准周期 3. 古地震的研究方法 4. 古地震研究的存在问题 八、断层活动的机制判断 1. 利用P波初动方向求解震源机制 (1)大震 (2)小震综合震源机制 (3)震源机制与区域应力场 2. 利用等震线几何特征求解震源机制 3. 地震时地面产生的地裂缝求解震源机制 4. 利用余震测量资料求解震源机制 5. 各种资料必须综合分析 八、断层活动的监测 1. 基本原理 2. 近场技术(Near-field techniques) (1)三角网测量(Trilateration arrays) 2. 近场技术(Near-field techniques) (2)精密水准测量(Precise Leveling) 3. 远场技术(Far-field techniques) (1)超长基线测量(Very Long Baseline Interferometry, VLBI) (2)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九、断层活动的评价 For example, say you dig 1 paleoseismic trench: But you have some more money, so you dig a 2nd paleoseismic trench: Now you are confused. So you dig a 3rd paleoseismic trench: What if you had only dug the 3rd trench, and not The other 2?? The solution; each trench is sampling 1 location on a rupture. Each rupture has variable displacement along strike. In this quasi-inverse repeatable model, high displacements spots in one rupture tend to be low displacement spots in the next rupture, so that the cumulative displacement curve is a smooth arc. Other models of repeatability of displacement from Event to event: inverse

文档评论(0)

开心农场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