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植物群落物种共存机制的研究PPT
中性模型 在大小为J的局域群落中,种i增加一个个体,种j减少一个个体的概率为: 相对物种丰富度不变的概率为 大小为J的局域群落中按多度排序后物种的期望多度为: 中性模型的解析解 区域水平: 群落物种多度分布符合Fisher对数级数分布, 模型为: 其中M指区域集合群落S中的个体数, x = b/d以及θ = SMP0v/b为生物多样性参数(也称Fisher指数 a值)。x为平均出生率( b )和均死亡率( d )的比率, 与个体出生、死亡、迁入和迁出都有关; θ 为基本生物多样性数量, v为物种形成速率, 详见Volkov等(2003)。 中性模型 局域水平: 物种相对多度分布接近Preston对数正态分布, 在个体数量为 J 的局域群落中, 模型为: 其中: Γ(γ)为γ函数; θ = 2Jv?m; θ 为基本生物多样性数量; Jv 为局域群落的个体总数; m为个体扩散速率。详见Volkov等(2003) 中性模型与实测数据拟合非常好 中性模型对沙捞越Lambir山地国家公园内热带树种群落优势度-多样性曲线的拟合。点虚线是θ= 310且没有扩散限制(m=1)的集合群落最佳拟合。52公顷样地的树木群落的相对丰富度数据的最佳拟合是θ= 310和m= 0.15。粗线是观测到的优势度-多样性曲线。中性模型对实测数据的1197个种拟合得非常好(r2= 0.996)(Hubbell 2006) 中性理论的意义 包含了传统生态位理论所忽略的成分,特别强调了随机性的重要 把发生在局域尺度上的生态学过程和发生在区域尺度上的进化和生物地理学过程(如物种分化、亲缘地理学)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机地联系在一起 它至少提供了一个不同时空尺度上群落动态的零假设 现代竞争共存理论 一方面,如果物种有相似的生活史和生理特性,或其生理特性的不同组合能产生相似的竞争能力,则竞争排斥根本不发生,或发生率很低,补偿过程就能够起作用,因而物种就可以共存,这种竞争能力的相似性是由进化和历史过程决定的 另一方面,在生态尺度上,任何影响竞争优势物种的竞争力的因素,如干扰、取食等,都可以提高物种竞争相似性,避免竞争排斥,因此提高共存的可能性。 2.2 物种分布格局对共存的影响 植物的竞争是一种邻域(Neighborhood)现象,植物的分布格局将决定物种竞争的范围,且竞争的结果取决于相邻个体的大小,与种类无关。在自然群落中,相对于种间竞争,植物的种内聚集可以增加种内竞争事件,使系统向Lotka - Volterra模型中的稳定共存条件转化。(Mahdi Law, 1987; Tokeshi, 1999) 2.3 斑块生境中的物种竞争共存 ——定居-竞争均衡机制(Colonization- competition trade-offs) 空白斑块在环境中的出现是不可预测的,局域斑块的弱竞争种可以通过高的传播率,首先占据空白斑块,定居并繁殖后代,实现与强竞争种的在区域尺度上的共存。如果强竞争种是常见种,弱竞争种就产生更多的后代,或者它们的后代更善于在空生境定居;如果强竞争种是稀有种,则一个长距离传播者,即使其竞争能力较弱,繁殖处于劣势,也可以与强竞争种共存。 (Levine Rees, 2002) 2.4 逆境(Harsh)和随机波动环境中的物 种共存 Hutchinson (1961)指出,适当频率的环境波动能够阻止竞争排斥,允许物种丰富的非平衡群落的持续存在。 Chesson (1986) 认为随机波动环境对竞争共存的影响决定于物种的生活史特征,如长寿命和多次生殖,可以有效地缓冲不利环境的影响,促进竞争物种的共存。 2.5 贮存效应 (Storage effect) 在波动的环境条件下,在不利阶段,生活周期长、世代重叠的植物可以通过种库、芽库,持续存在的幼苗或长寿命的成年个体等方式贮存其繁殖潜力,以便在有利的条件下释放,从而促进共存。在这里,环境的波动不一定会减弱竞争排斥,相反,物种的稳定共存是环境波动产生临时生态位的结果(ChessonWarner,1981)。 3. 动因调节的物种共存 (Agent - mediated coexistence) 3.1 干扰理论 Huston (1979) 利用Lotka –Volterra竞争模型得出结论,中度频率的干扰有利于具有相似内禀增长能力物种的共存。 作为非平衡机制,阻止了资源被旺盛生长的物种利用,有利于竞争力差的物种获得资源,因而阻碍了竞争排斥,促进物种共存; 产生时空异质性,为生态位分化提供机会 3.2 生物作用的影响 3.2.1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