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9章--雨水管渠系统设计计算PPT
第9章 雨水管渠系统设计计算;第9章 雨水管渠系统设计计算; 1.确定当地的暴雨强度公式或暴雨强度曲线;
2.划分排水流域,进行雨水管渠的定线;
3.划分设计管段,计算各设计管段雨水设计流量;
4.进行管渠的水力计算,确定各设计管段的管径、坡度、标高及埋深。
5.绘制管渠平面图及纵剖面图。;9.1 雨量分析与暴雨强度公式; (1).降雨量
降雨量是指降雨的绝对量,是用降雨深度 H(mm)表示,也可用单位面积上的降雨体积(L/ha)表示。在研究降雨时,很少以一场雨为对象,而常用单位时间表示:
1)年平均降雨量:指多年观测所得的各年降雨量的平均值。
2)月平均降雨量:指多年观测所得的各月降雨量的平均值。
3)年最大日降雨量:指多年观测所得的一年中降雨量最大一日的绝对量。; 暴雨强度是描述暴雨特征的重要指标,也是确定雨水设计流量的重要依据。在任一场暴雨中,暴雨强度是随降雨历时变化的。所取的降雨历时长,则与该历时相对应的暴雨强度将小于短历时对应的暴雨强度。在推求暴雨强度公式时,降雨历时常采用5、10、15、20、30、45、60、90、120 min 9个时段。在分析暴雨资料时,必须选用对应各降雨历时的最大降雨量。由于在各降雨历时内每个时刻的暴雨强度也是不同的,所以计算出的各历时的暴雨强度称为最大平均暴雨强度。;(4)暴雨强度频率;(5)暴雨强度重现期;4.降雨面积和汇水面积
(1)降雨面积——是指降雨所笼罩的面积,即降雨的范围。
(2)汇水面积——是指雨水管渠汇集雨水的面积,用 F表示,以公顷或平方公里为单位(ha或km2)。; 5.降雨的频率和重现期;若每年只选一个雨样,称为年频率式 ; 这一定义是假定降雨观测资料年限非常长,可代表降雨的整个历史过程。但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只能取得一定年限内的暴雨强度值,因而n是有限的。按上式求得的暴雨强度的频率,只能反映一定时期内的经验,不能反映整个降雨的规律,故称为经验频率。因此,水文计算常采用公式 %计算年频率,用公式 %计算次频率。观测资料的年限愈长,经验频率出现的误差也就愈小。; 我国现行《室外排水设计规范》规定,在编制暴雨强度公式时必须具有10 a以上自计雨量记录。在自计雨量记录纸上,按降雨历时为 5、10、15、20、30、45、60、90、120 min,每年每个历时选择 6~8场最大暴雨记录,计算其暴雨强度值,然后不论年次,将每个历时的暴雨强度按大小次序排列,再从中选择资料年数的 3~4倍的最大值,作为统计的基础资料。;(2)暴雨强度的重现期
某特定值暴雨强度的重现期是指等于或大于该值的暴雨强度可能出现一次的平均间隔时间,一般用 P表示,以年为单位,按如下公式进行计算:;9.1.2 暴雨强度公式;式中 q —— 设计暴雨强度(L/s·ha);
P —— 设计重现期(a);
t —— 降雨历时(min);
A1、c、b、n —— 地方参数,根据统计方法计算确定。;9.2 雨水管网设计流量计算
9.2.1 地面径流与径流系数;降雨强度q大,地面径流量也大
降雨强度q=入渗率,余水率=0, 由于地面积水,仍有地面径流。; 我国现行《室外排水设计规范》中规定的径流系数ψ 值见下表:; 在雨水管渠系统设计中,汇水面积通常是由各种性质的地面覆盖组成的,随着它们占有的面积比例变化,ψ 值也各异。因此整个汇水面积的径流系数应采用平均径流系数,其值是按各类地面面积用加权平均法计算求得,即:; 也可采用区域的综合径流系数。一般市区的综合径流系数ψ=0.5~0.8,郊区的综合径流系数ψ=0.4~0.6。;(1)地面集水时间 t1 的确定
地面集水时间是指雨水从汇水面积上最远点流到雨水口的地面流行时间。
地面集水时间受地形坡度、地面铺砌、地面植被情况、距离长短等因素的影响,主要取决于水流距离的长短和地面坡度。在工程实践中,地面集水时间通常不予计算,一般采用5~15 min。; 一般在建筑密度较大、地形较陡、雨水口布置较密的地区,宜采用较小值,取 t1=5~8 min。
在建筑密度较小、地形较平坦、雨水口布置较疏的地区,宜采用较大值,取 t1=10~15 min。
同时,起点检查井上游地面雨水流行距离以不超过120~150 m为宜。 ;(2)管渠内雨水流行时间 t2的确定
t2 是指雨水在管渠内的流行时间,即:
式中 t2 —— 管渠内雨水流行时间(min);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飞行中鸟击的危害与防范(共48张PPT).ppt VIP
- 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先辈伟人 大单元整体学历案教案 教学设计附作业设计(基于新课标教学评一致性).docx VIP
- 历史记载-中西闻见录15.pdf VIP
- 历史记载-中西闻见录13.pdf VIP
- 医疗文书书写及规范.ppt VIP
- 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追寻伟人足迹单元任务群整体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 VIP
- 合力CPCD35-KU5Y4G3 叉车零件图册l.pdf VIP
- 历史记载-中西闻见录12.pdf VIP
- 课前小游戏-看字说颜色(必须wps打开).pptx VIP
- 历史记载-中西闻见录11.pdf VIP
文档评论(0)